的政治斗争和反复的浮沉逐渐磨平了奕?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面对大事时,他往往提不出有效的应对策略。1883年(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奕?领导的军机处在战与和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导致军队节节败退。
八、甲申易枢
1884年,即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的失利成为奕?政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清军表现不佳,节节败退,这不仅暴露了清朝军事力量的薄弱,也引发了朝廷内部对领导层的不满。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以奕?“委靡因循”为由,免去了他的一切职务,包括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重要职位。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被称为“甲申易枢”,因为这一年是甲申年。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次政变中,不仅仅是奕?本人被罢黜,他的整个政治集团也被逐出权力中心。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颜扎·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等重要官员都被撤职。朝廷在上谕中称:“恭亲王奕?、大学士宝鋆,入直最久,责备宜严,姑念年老,特录前劳,全其末路。”虽然表面上给了他们一些体面的理由,但实际上是对奕?及其支持者的严厉打击。此外,奕?还被停赏亲王双俸,进一步削弱了他的经济地位。
失去权力后的奕?被迫隐退,他在京西的古刹戒台寺“养疾避难”。这段时间里,奕?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核心,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然而,这种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1886年(光绪十二年)十月,朝廷恢复了奕?的亲王双俸,这表明慈禧太后可能出于某种考虑,开始重新审视奕?的作用。1889年(光绪十五年)正月,朝廷又赏赐给奕?头等、二等护卫各一员,以及三等护卫两名,进一步提升了他的待遇。1891年(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奕?在恭王府中庆祝了自己的六十寿辰。
九、新旧之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战场上屡遭败绩,清朝的统治危机四伏。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决定重新启用奕?,希望借助他的声望来调和各种矛盾,并打击帝党势力。八月,奕?被任命为“在内廷行走,管理各国事务衙门,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随后,光绪帝发布谕旨,成立督办军务处,并任命奕?为督办军务,所有各路统兵大员均归其节制。同时,奕?也被恢复了军机大臣的职务。
然而,此时的奕?已经年老多病,多年的失势使得他对政务有所隔膜,锐气也大大减弱。他重新上台后,只敢顺着慈禧太后的意旨办事,不敢有丝毫出格。1895年春,清廷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进行谈判。四月初三日,李鸿章电告清廷关于和约的十条内容,奕?表示赞成,并力主不能再言战。四月十七日,李鸿章在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五月初二日,奕?与庆亲王奕匡等人请求尚在迟疑的光绪帝批准条约,并派伍廷芳等赴烟台换约。不久,“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军机大臣翁同龢等人主张延期换约,但奕?以“不换约则兵端立至”为由,坚持支持换约。
尽管奕?在晚年的政治生涯中表现得较为保守,但他仍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例如,在戊戌维新变法期间,奕?提出了兴办学堂、修筑铁路、振兴工商、改革武科考制等主张。然而,这些主张基本上是洋务运动的老调重弹,并未触及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实际上,奕?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等变法主张持抵制态度。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光绪帝时加牵制,并与主张变法的帝师翁同龢严重对立。
早在1896年初,翁同龢接受康有为的建议,令其僚属陈炽起草了十二道新政诏书,拟请光绪帝陆续颁行。翁同龢将这些新政诏书商之于奕?,试图争取他的支持,但遭到奕?的坚决反对。奕?还奏请慈禧太后撤掉汉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