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
五、三河大捷
1858年末至1859年初,太平天国在李秀成和陈玉成的领导下取得了对清军的一系列胜利,尤其是在“二破江北大营”之后,天京的安全暂时得到了保障。然而,正当两位将领准备进一步巩固战果时,湘军首领曾国藩却在安徽地区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湘军猛将李续宾率领部队深入太平天国控制区,在短短三十二天内连续攻克了潜山、桐城、舒城等重要城镇,并迅速逼近三河镇,直接威胁到了太平天国在皖北的战略布局。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危机,陈玉成立即向洪秀全请求增援,希望调派李秀成部前来协助作战。十月间,李秀成响应号召,率军从苏北战场紧急赶往三河镇与陈玉成会合。两军联手后,经过周密部署,于十一月十五日在三河镇一带设下埋伏,成功诱使李续宾部进入包围圈。随后,太平军发起猛烈攻击,最终全歼了这支由五千余人组成的湘军精锐部队,包括李续宾在内的多名高级将领均在这场战役中丧生。这场被称为“三河大捷”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湘军士气,还极大地稳定了长江上游地区的局势。
取得三河战役的辉煌成果后,陈玉成与李秀成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乘胜追击,接连收复了舒城、桐城、潜山以及太湖等地,并解除了六合之围。在此过程中,他们摧毁了超过六十座清军营盘,迫使都兴阿不得不撤退。这些行动标志着太平天国军队再次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结束了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李秀成与陈玉成之间出现了战略分歧。当讨论下一步行动计划时,李秀成倾向于采取更加谨慎稳妥的方式,主张先稳固现有阵地再图发展;而陈玉成则认为应当抓住机会,趁势反攻湖北,尤其是要夺回武昌这一关键据点。由于意见不合,两人最终决定分兵行动:陈玉成带领部分人马继续西进,试图打开通往武汉的道路;李秀成则留在原地负责维护已占领区域的安全。
不幸的是,这种分裂使得太平军的整体战斗力受到了削弱。特别是李秀成的态度变得消极起来,未能给予陈玉成足够的支持。结果,在随后发生的二郎河战役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太平军遭遇了失败。这场失利不仅打断了他们之前的连胜势头,也让原本已经有所好转的军事形势再度恶化。从此以后,太平军与湘军在长江以北地区重新陷入僵持状态,双方开始了新一轮的拉锯战。
六、受封王爵
浦口和三河战役的胜利为太平天国带来了短暂的喘息之机,但随之而来的内部叛乱却让李秀成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三河战役之前,李秀成曾经保举的滁州守将李昭寿率部投降清军,这一事件已经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不小的损失。紧接着,在1859年初,另一位由李秀成推荐的江浦守将薛之元也背叛了太平天国。江浦作为天京北大门的战略要地,其失陷直接威胁到了首都的安全。得知消息后,李秀成迅速从黄山返回,并立即组织部队试图夺回江浦和浦口,但未能成功。他只好驻扎在浦口,尽力守住通往天京的重要门户。
为了缓解局势,李秀成向陈玉成求助。陈玉成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先是在六合地区消灭了三千多名清军,随后又攻克了浦口,击毙了清军提督周天培,从而恢复了天京与浦口之间的联系。然而,正当陈玉成准备进一步行动时,安庆告急的消息传来,迫使他不得不紧急赶往救援。利用这个机会,清军再次包围了浦口,使得李秀成陷入了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
与此同时,在天京内部,洪秀全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事调整:任命从香港归来的族弟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这一决定引发了部分将领的不满,尤其是当洪秀全紧接着封陈玉成为英王、蒙德恩为赞王,而同样立下赫赫战功的李秀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时,这种情绪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