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以及《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开始支持清政府共同对付太平天国。
1860年四月,李秀成领导的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决定进一步进军上海。当时,清政府官员吴煦和杨坊雇佣了美国冒险家华尔组建了一支名为“洋枪队”的武装力量,以保卫上海并试图夺回周边城市。面对这一挑战,李秀成于五月向在上海的英国全权大臣发出照会,声明收复松江、上海的重要性,并宣布太平天国对外实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然而,英国方面对此置之不理。随后,洪仁玕也尝试通过外交途径与英、法、美领事沟通,但同样没有得到积极回应。
六月间,洋枪队进攻青浦,当地守军告急。李秀成迅速从苏州率部前往救援,在战斗中大败洋枪队,击毙数百名外国士兵,华尔本人也身负重伤。这场胜利不仅展示了太平军对抗外国势力的能力,还提升了士气。紧接着,李秀成再次向上海各国公使发出照会,表明即将进军上海并对外国侨民加以保护。然而,英法侵略者却下令用大炮和步枪轰击太平军,并调动黄浦江上的军舰进行支援。
1861年底,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和参赞巴夏礼试图利用太平军在长江上游战事失利的机会,提出平分中国并愿意协助推翻清朝的建议。这一提议遭到了太平天国的坚决拒绝,双方关系彻底破裂。次年(1862年),李秀成攻克杭州后,再度发起对上海的攻势。他在出征前发布了檄文,警告外国侵略者不要助纣为虐,否则将自取灭亡。
三月份,洋枪队连同华尔的常胜军以及其他外国军队联合清军,连续攻占了嘉定、青浦等地,并在上海周围建立了连绵不断的防线。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李秀成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迎战。四月初五日,双方在太仓展开激战,太平军最终力破敌阵,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也在战斗中被击毙。随后,李秀成乘胜追击,将英法联军围困在嘉定城内。尽管敌人多次从上海派遣援军试图解围,但均被李秀成击败。最终,英法联军指挥官士迪佛立不得不焚烧嘉定城突围逃回上海。
继续阅读
克复嘉定之后,李秀成继续向青浦推进,将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围困。华尔见势不妙,只好焚烧青浦后撤退至松江。李秀成紧追不舍,最终生擒法尔思德。此后,他又接连攻克泗泾、太仓、松江等据点,共摧毁敌营一百三十多座,将华尔及其部队困在松江城内。据李秀成回忆,当时的太平军已经让外国侵略者闻风丧胆,不敢轻易交锋。
正当太平军在上海战场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之时,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却从安庆一路南下,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占领了芜湖、巢县等多个战略要地,并直接威胁到了天京的安全。得知此消息后,洪秀全极为恐慌,一日之内连发三道诏书,命令李秀成立即撤兵回救天京。李秀成上奏解释说,虽然湘军正在围攻天京,但实际上兵力有限,无力实施有效封锁;而且天京周围的各个据点都在太平军手中,城内粮食充足,最佳策略是坚守待援,等到拿下上海后再购置火轮船和其他先进武器装备,然后全力解救天京。但是,洪秀全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反而采用两面手法:一方面封李秀成为护国军师以示信任,另一方面直接下令皖南、皖北各地的太平军将领星夜兼程赶往南京增援。迫于压力,李秀成最终不得不从松江撤军返回天京。
十、中流砥柱
1862年五月,面对湘军从上游逼近天京的威胁,李秀成在苏州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与诸将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建议。李秀成认为,湘军拥有水师的优势,可以以逸待劳,因此不宜与其正面交锋。相反,应该将苏省的米粮和军火等物资尽可能多地运回天京,做好长期守御的准备。他预计经过两年的时间,当敌人因久攻不下而士气低落时,再进行决战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