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左宗棠: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晚清铁腕英雄(6 / 8)

的基础。

随后,清军又再接再厉,收复了南疆西四城,即喀什噶尔、英吉沙、叶尔羌与和田。伯克胡里与白彦虎见大势已去,只好逃往俄国,寻求庇护。至此,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终于被平息。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左宗棠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指挥若定,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他的领导下,西征军将士们英勇奋战,不怕牺牲,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1878年1月2日(农历仍为光绪三年),和田被成功克复,标志着南疆的全面收复。这一消息传来后,清廷对左宗棠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诏封他为二等恪靖侯。同时,新疆各地也纷纷在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以表达对左宗棠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六、壮士长歌

1871年,沙俄趁着新疆地区动荡之际,出兵占领了伊犁,并声称此举是为了维持当地秩序。然而,这一行动实际上反映了俄国对领土扩张的野心。当时,清政府正面临内忧外患,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伪政权,严重威胁到清朝对新疆的统治。但随着左宗棠领导下的西征军逐渐收复失地,包括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清廷开始考虑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

1878年,左宗棠多次向朝廷上书,提议设立新疆行省并收回伊犁,同时要求引渡叛乱分子胡里和白彦虎等人。期间,他也尝试与俄国方面直接沟通,但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随后,清廷派遣崇厚前往俄国谈判,但因对方提出苛刻条件而未能达成协议。崇厚被迫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该条约内容对中国极为不利,引发了国内强烈不满。左宗棠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向皇帝阐述了其观点,认为不应轻易割让国土以求和平,主张应先通过外交努力解决问题,若失败则准备武力对抗。

鉴于此,清政府决定重新派遣曾纪泽赴俄重开谈判,与此同时,左宗棠积极筹备军事行动作为后盾。他将部队分为三路向伊犁方向推进,并亲自坐镇哈密指挥全局。在哈密期间,除了加强军队训练外,他还致力于改善后勤保障,如修路、屯田等措施,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做足准备。这些举动无疑增加了中国在谈判中的筹码。

面对清军的强大压力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俄土战争刚结束),俄国最终选择妥协。1881年2月24日,在曾纪泽的努力下,《中俄伊犁条约》正式签署。根据新条约,虽然中国需支付更多赔款且丧失部分领土,但仍成功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同时也在领事权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益恢复。对于这一结果,左宗棠内心复杂,既认可了曾纪泽所做出的努力及其对国家利益的贡献,也表达了对未能完全实现目标的遗憾之情。

七、外放两江

1881年,左宗棠被召至北京担任军机大臣,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负责管理兵部事务。在北京期间,他积极参与了多项国家大事的处理,包括练兵、治理黄河水患以及禁烟运动等。然而,由于与同僚之间存在意见不合,加上自身并不习惯于中央政府的工作方式,使得他在京城任职的经历并不十分愉快。

同年10月,鉴于其卓越的行政能力和以往在地方上的成功经验,清廷决定调任左宗棠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两江地区指的是今天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是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且对外交流频繁的重要区域之一。到任后,左宗棠立即着手推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促进当地发展。其中包括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盐务进行整顿以增加财政收入;支持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加强海防建设以抵御外来威胁等。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特别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