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丁汝昌:清末海军英雄的悲壮一生(2 / 5)

中的杰出表现被授予总兵之职,并被加封提督衔,赐予“协勇巴图鲁”勇号,这是对他勇敢作战的认可。

三、罢职归田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决定实施裁军节饷政策。在此背景下,刘铭传作为军事领导人,计划裁撤丁汝昌所率领的马队三营。丁汝昌对此决定表示强烈反对,并致书抗议。刘铭传对丁汝昌的不服从感到愤怒,甚至产生了杀意。得知这一消息后,丁汝昌明智地选择逃离,返回故乡巢县,从而避免了可能的杀身之祸。

同年,日本发动了对台湾的侵略,这一事件引起了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促使朝廷展开了大规模的海防筹议。在这次筹议中,李鸿章坚决主张购买铁甲舰,加强海军建设。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被正式任命为北洋海防督办,负责推动海军的筹备工作。

被罢职归田的丁汝昌心情郁闷,但他的妻子魏氏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女子。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对丁汝昌进行了开导和安慰,告诉他家中有几亩薄田足以度日,建功立业的机会总会到来,需要耐心等待。

继续阅读

在家的几年里,丁汝昌并未放弃重振事业的希望。他时常想到曾经的上级李鸿章,于是决定前往天津投靠。李鸿章深知丁汝昌的才能和勇气,但考虑到他与刘铭传之间的过节,便向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前往英国学习海军。李鸿章承诺,丁汝昌学成归来后,将让他统帅海军。

然而,丁汝昌的仕途并未因此一帆风顺。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正指挥清军收复新疆,他了解到丁汝昌的英勇作战记录,希望将他调往甘肃。但李鸿章并不希望丁汝昌离开北洋,便以他“伤病复发”为由,将他留在了天津。

四、扬威域外

光绪五年(1879年),随着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军舰抵达中国,北洋舰队的规模逐渐扩大。李鸿章意识到需要专业的海军人才来管理这支新兴的海上力量,因此奏请朝廷将丁汝昌留在北洋海防,并委派他担任炮船督操。

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再次指派丁汝昌率领林泰曾、邓世昌等海军官员前往英国,接收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号巡洋舰。这次赴英任务不仅仅是接收军舰,更是丁汝昌与国际海军界的首次接触。在英国期间,丁汝昌不仅觐见了维多利亚女王,还访问了英国海军司令和其他高级军官,甚至与当时的一些着名军舰设计师进行了交流。这次访问不仅提升了丁汝昌的国际视野,也为他赢得了外国同行的尊重。

利用这次赴英的机会,丁汝昌还特地绕道德国,参观了正在建造中的“定远”舰。这表明丁汝昌对海军装备和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及对提升中国海军实力的坚定决心。

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爆发了壬午兵变,日本趁机出兵朝鲜,意图干涉朝鲜内政。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等舰前往朝鲜,以观察局势并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丁汝昌与候选道马建忠一道,率领舰队抵达仁川,发现日本海军已经先行到达。

丁汝昌采取了稳重的策略,决定首先控制引发事变的关键人物——朝鲜大院君李昰应。于是,他乘坐“威远”舰返回天津请求增派兵力。得到批准后,丁汝昌率领“威远”、“日新”、“泰安”、“拱北”等船只,运载淮军吴长庆部两千余人前往朝鲜。经过一番策划,丁汝昌与吴长庆、马建忠等人成功擒获了朝鲜大院君,并将其押送至天津软禁,从而挫败了日本干涉朝鲜的企图。

这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丁汝昌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智慧,也为他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声誉。李鸿章在奏折中高度赞扬了丁汝昌的功绩,并建议朝廷予以嘉奖。光绪帝听闻此事后,特赏丁汝昌穿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