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褂,这是对其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国在德国订购的“定远”号、“镇远”号、“济远”号战列舰回国,丁汝昌与津海关道周馥共同前往验收,并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标志着中国海军力量进一步增强。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汝昌再次率领北洋水师主力前往朝鲜进行操练,并巡查海域。其间,他还奉命前往海参崴接应勘定吉林东部中朝边界的官员吴大澄等人,并将舰队带到日本长崎进行维修保养。然而,正是在这次停留期间,发生了中国水兵与日本民众的冲突事件,即所谓的“长崎事件”。丁汝昌冷静处理了这场危机,避免了两国间的军事冲突,并最终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争端。
五、统领海军
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启动了一项旨在选拔优秀将领的人才选拔计划,命令各地督抚推荐具备将才的人选,以备任用。同年七月二十日,李鸿章向朝廷提交了一份《保举将才折》,在其中列举了多位他认为具有杰出才能的将领,丁汝昌的名字赫然在列。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北洋海军的组织架构,并在威海选址建立了水师公所。同年九月九日,总理海军事务大臣醇亲王奕譞上奏,请求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立。九月十三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并不久后赏加尚书衔。这一任命意味着丁汝昌将成为北洋海军的实际领导者,肩负起建设和发展中国第一支现代化海军的历史重任。
丁汝昌上任后,积极推动北洋海军的各项改革与发展工作。根据他的建议,清廷在威海刘公岛建立了水师学堂,旨在培养优秀的海军驾驶和指挥人才。此外,还在大沽和旅顺设立了水雷学堂,以培养专门从事鱼雷操作的军官;在山海关设立了武备学堂,在威海建立了枪炮学堂,旨在为海军输送更多专业化的技术军官。这些举措对于提高北洋海军的整体素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严于律己,力求树立良好的榜样,但同时也被指出在整肃军纪方面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对待李鸿章的指示时,丁汝昌往往言听计从,这也导致了北洋海军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李家军”的现象。
到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访问了日本,亲眼见证了日本海军的发展状况。回国后,他深切感受到了加强海军力量的重要性,并向清政府提出了购买新舰的建议,以增强北洋海军的实力,防范潜在的外部威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丁汝昌的这一建议并未得到采纳。
六、黄海海战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丁汝昌被授予尚书衔,成为北洋海军的最高指挥官。然而,随着朝鲜东学党起义的爆发,清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兵协助镇压。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依据《天津条约》也派兵前往朝鲜,意图借此机会挑起战争。
六月二十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了中国运兵船队,这标志着紧张局势升级。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甲午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清廷内部对于是否开战存在分歧,光绪帝在部分激进官员的影响下,对丁汝昌提出了严厉指责,并考虑革职惩处。
八月十八日,丁汝昌接到命令,率北洋舰队护送增援朝鲜的清军前往鸭绿江口登陆。完成任务后,舰队于次日返航。就在返航途中,八月十八日中午11时30分,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发现了日本联合舰队。丁汝昌迅速调整舰队阵型,由原来的犄角鱼贯小队阵转变为犄角雁行小队阵,同时下达了三条作战指令,强调协同作战和保持队形。
然而,由于时间紧迫,北洋舰队未能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