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提供咨询。他与张佩伦、陈宝琛等人共同起草了多份奏折,提出了包括筹措军费、加强边防等一系列具体建议。
张之洞的政治声望也因此达到了新的高度,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他与其他三位官员——宝廷、张佩伦、黄体芳被称为“翰林四谏”,而张之洞则是清流派的实际领袖。他们拥护军机大臣李鸿藻为精神领袖,共同推动了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权威、打击腐败的改革措施。
在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山西巡抚期间,张之洞面对的是一个吏治腐败、民生凋敝、鸦片泛滥的山西。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局势。首先,他勤于考核下属官员,清除那些贪污渎职的人员,同时表彰那些廉洁奉公的好官。其次,他严禁鸦片买卖,并推广禁烟运动,试图根除这一社会毒瘤。此外,他还编练军队,清查仓库,确保财政透明,并改进了山西铁矿产品的运输方式,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继续阅读
三、抗击法军
张之洞在中法战争期间的表现,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形象。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越南扩张势力,并威胁到了中国的南部边境。张之洞作为当时清廷的重要官员,一直主张强硬对抗法国的侵略行为。
光绪十年(1884年),随着法国在越南的行动愈发猖獗,张之洞上疏朝廷,力主加强边疆防御,并建议紧急部署滇、桂两地的军事力量,同时加强京津地区的防御。同年四月,清廷召见张之洞,并命他接替张树声,署理两广总督,并在七月初正式授任。张之洞抵达广州后,立即着手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工作,并督促各地督抚加强警戒。
同年六月,法国侵略军占领了中国台湾的基隆港口,张之洞意识到台湾的战略重要性,迅速上奏请求朝廷派遣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同作战。他认为只有通过加强对越南的战略控制,才能有效地支援台湾的防御。清廷接受了张之洞的意见,并授予刘永福提督记名的职位。刘永福带领黑旗军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法军。然而,由于广西和云南两地的部分军队在战斗中表现不佳,导致黑旗军孤立无援,最终在某些战役中失利。
随着战况的发展,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军攻占了中越边境的重要关口镇南关(今友谊关)。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张之洞果断请求调遣前广西提督冯子材以及总兵王孝祺等部队增援。70岁高龄的冯子材率领部队英勇奋战,最终在镇南关大败法军,这场胜利不仅极大地提振了士气,也直接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垮台。
然而,正当士气高涨之际,清廷却决定寻求和平解决,命令前线部队停止进攻并撤退。这一决定让前线将士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张之洞多次电奏请求延长撤军期限,但未获批准,并受到了来自李鸿章的批评。
四、兴办洋务
张之洞在晚清时期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尤其是在湖北地区,他的努力不仅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了广雅书局和广雅书院,聘请了梁鼎芬和朱一新等学者主持教育事务。梁鼎芬因弹劾李鸿章而获罪,朱一新则因弹劾太监李莲英而被降职,张之洞顶住压力继续支持他们,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建议修建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自芦沟桥至汉口,旨在连通南北,促进物资流通、军事调动和经济发展。清廷批准了这一计划,并任命张之洞为湖广总督,负责南段铁路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并在两江总督任内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