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清末新政的灵魂人物(3 / 6)

建了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

同年冬季,张之洞抵达湖北,首要任务便是筹建汉阳铁厂。起初,他在采购设备时遇到了不少困难,例如在购买炼钢厂设备时,由于缺乏对原材料质量的了解,导致设备与原料不匹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过一系列试验和调整,最终通过改造设备,成功生产出了优质钢材。

汉阳铁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包括炼钢厂、炼铁厂、铸铁厂等十个工厂,共有两千名工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个项目不仅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也为后续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除了钢铁工业,张之洞还创办了湖北织布局。光绪十八年(1892年),该织布局在武昌投入运营,拥有三万枚纱锭和一千台织机,雇用了两千名工人。织布局的盈利被用来补贴其他亏损的企业,如铁厂和枪炮厂。尽管如此,织布局依然表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基于棉纱市场的广阔前景,张之洞决定扩建纱厂,但南厂未能建成,部分机器最终被用于南通的大生纱厂。

在教育方面,张之洞同样不遗余力。他创办和整顿了两湖书院、经心书院等,并设立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等。在南京,他还设立了储才学堂、铁路学堂、陆军学堂、水师学堂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新的学科。此外,张之洞还派遣学生赴日本留学,注重军事训练,在两江总督任内组建了一支采用西式训练方法的江南自强军。

五、甲午战事

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作为湖广总督,同时也是临时署理两江总督,积极参与了战时的各项决策与援助活动。光绪二十年(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立即行动起来,奏请朝廷派遣骑兵前往天津待命,并考虑借助外国力量。他认为日本的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必须加强天津和盛京的防御。10月26日,张之洞致信李鸿章,提出了“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的三项策略建议。随着战事的进一步恶化,到了10月底,日军强渡鸭绿江后,张之洞再次提出“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五项紧急措施,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辽东局势。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同年11月2日,张之洞被调任为两江总督。11月7日,他再次致信李鸿章,强调无论最终是战是和,都必须拥有足够的海军力量。然而,尽管他多次呼吁救援,当11月下旬日军围困旅顺时,张之洞发出的救援请求并未得到有效的响应。

进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随着日军进攻山东半岛,张之洞急忙向山东巡抚李秉衡发送急电,建议动员地方官员招募民工,加快挖掘壕沟,并在关键道路上埋设地雷,以抵御日军的推进。他还表示愿意调配武器弹药支援山东的守卫。在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自杀殉国后,张之洞提议将驻扎在台湾的刘永福调往山东,参与抗击日军,保卫烟台。

当得知清廷有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意向时,张之洞于2月28日紧急致电朝廷,强烈反对割台,并提出了两条保台的“权宜救急之法”:一是向英国巨额借款,并以台湾作为担保,英国可能会派遣军舰保护台湾;二是允许英国在未来一二十年内在台湾开矿,以换取英国的保护。然而,这些方案并未被采纳。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之洞于4月26日向清廷上奏,建议废约,主张“惟有乞援强国一策”。5月20日,清廷下令唐景崧离职,并要求台湾的官员逐步撤回内地。张之洞认为此时应依靠台湾民众进行抵抗,并建议停止无谓的兵力消耗,禁止银钱运出,以充实军需。然而,随着唐景崧的撤离,台湾民众的抵抗变得越来越艰难。

6月3日,日军攻陷基隆港。5日,张之洞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