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刘永福:民族英雄的传奇一生(6 / 9)

必须离开越南。

四月初一日,张之洞电告唐景崧,让吴凤典和李唐暂停募兵。在法国的施压和清廷的催促下,刘永福不得不处理完保胜据点的善后事宜,并于五月十三日率领黑旗军及家眷进入云南文山之南溪。五月十五日,清廷授予刘永福“依博德恩巴图鲁”的名号,并封赠三代,其子刘成良也获得知州的职位。

刘永福临行前心情沉重,他对前来送别的越南民众说:“这是祖国大皇帝九次上谕催促的结果,我不能违命……你们等着,我入关三年,到天朝看看情况如何。”他还派人告诉来华求助的越南兴化巡抚阮光碧:“洋贼未平,我不会长久离开。”然而,刘永福再也没有回到越南。

继续阅读

关于刘永福的安置问题,清廷在二月二十二日命令云贵总督岑毓英和两广总督张之洞处理此事。张之洞主张将刘永福安置在钦州或上思,而刘永福本人则表示愿意驻扎南宁。然而,广西巡抚李秉衡担心刘永福的手下游勇会在广西引起与法国的摩擦,不愿其驻扎广西。最终,张之洞决定将刘永福安置在琼州,但慈禧太后对此表示担忧,认为“琼州孤岛,我水师不力,一旦有事,何以制之?”九月二十七日,张之洞采纳了唐景崧的意见,将刘永福调任广州,并动用义捐银数千两为其在广州购置了一座大宅。

在此之前,刘永福已于八月初四日从文山出发,九月二十四日抵达南宁。张之洞命令他解散新募的兵士,只保留1000余人,分为五个营(每营200人)和亲兵100人,称为“福军”。刘永福将家眷行李安置在宾州(今广西宾阳)的岳父家中。十二月二十二日,刘永福抵达广州,并于次日拜见张之洞。张之洞派孙鸿勋和陈文序管理黑旗军营务,并指导刘永福学习礼仪和历史知识。经过近一个月的考察,张之洞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正月十九日上奏清廷,推荐刘永福担任总兵。慈禧太后接受奏请,将广东南澳镇总兵李扬升开缺,由刘永福补任该职。但因清廷指示暂缓赴任,刘永福暂时留在广州,并曾请假回博白祭祖,在宾州与家人团聚。

光绪十三年(1887年)夏,广东碣石地方发生民众与洋教徒的冲突,张之洞奏请让刘永福署理碣石镇总兵,以稳定局势。刘永福于八月初一日到任。不久后,清廷指示他入京觐见,并要求进一步削减福军的规模。八月二十三日,刘永福从广州出发,在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陪同下,乘坐“海晏”号船前往天津,并于十月初二日抵达北京。初三日,刘永福进宫面见光绪皇帝,十四日觐见慈禧太后,并向光绪帝辞行。十八日,刘永福和方耀离开北京,继续在广东担任南澳镇总兵,并负责巡防闽粤海疆。

七、抗日保台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下旬,随着日本入侵朝鲜,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在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推荐下,光绪帝命令两广总督李瀚章和闽浙总督谭钟麟督促刘永福带兵前往台湾,协助台湾巡抚邵友濂防备日军。刘永福的旧部经过多次裁撤,仅剩300人,他请求招募到3000人,恢复黑旗军的规模。然而,谭钟麟并未同意刘永福的请求,而是将临时招募的1000名潮勇改为刘永福部下,并配发武器和四个月的军饷,让他先行前往台湾。

刘永福接到命令后,先赶回广州燕塘旧居布置招募事宜,随后前往潮州,带领这1000名潮勇到汕头训练,准备渡海赴台。邵友濂对刘永福的态度颇为冷淡,请求将其调至台南而非台北,清廷批准后,刘永福于八月初五日率领潮勇抵达台南。随着清军在平壤战败,战火蔓延至中国境内,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遭受重创,清廷一度考虑将刘永福调往辽东抵御日军,甚至设想让他直捣日本本土的长崎等地。但随着日军军舰出现在澎湖海域,邵友濂改变了主意,挽留刘永福,并请求将其留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