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刘永福:民族英雄的传奇一生(5 / 9)

定对法采取强硬政策。九月二十二日,清廷下旨拨给刘永福、唐景崧十万两饷银,公开支持他们的抗法事业。刘永福随即派遣人员回国招募了1000名新兵,而唐景崧也请来了滇军三营共1000人来守卫山西。

此时,法国派遣孤拔率领6000人的海陆大军及各种先进武器北上,直扑山西。尽管刘永福和唐景崧联合了滇军、桂军和黑旗军共计6000人,但由于其中有1000名新兵,且装备相对落后,大部分使用旧式的前膛枪、抬枪等,大炮也是笨重的铁炮,远不如法军精良。

十一月十四日,中法战争的第一场大战——山西之战爆发。刘永福率领的军队经过三天的激烈战斗,虽然暂时抵挡住了法军的攻势,但他意识到凭现有的兵力和军火难以坚守山西,于是留下部分黑旗军继续守卫,自己则率主力撤退。十一月二十日,黑旗军与清军退至兴化。不久之后,岑毓英率领20营滇军前来支援,使刚刚遭受挫败的黑旗军与清军稳住了阵脚。

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刘永福向法军新任司令米乐下战书,米乐表面上同意二月初二日开战,但实际上却转移目标进攻桂军驻守的北宁。桂军向滇军求救,岑毓英派唐景崧和刘永福带领12营共4000人从兴化驰援北宁,并于二月初五日驻扎在北宁省城外七里的安丰县。二月初八日,广西巡抚徐延旭指示刘永福进攻嘉林的法军,刘永福与唐景崧入北宁与两位桂军将领赵沃、黄桂兰商议作战计划,但四人意见不合,未能达成一致。由于安丰县缺乏粮食供应,刘永福将黑旗军转移至北宁城外。

二月十五日,北宁之战爆发,两万桂军一触即溃,黑旗军也因兵力不足而败退。刘永福先是随桂军退守太原,但二月二十五日法军不战而取太原,桂军退至谅山一带,刘永福则逃回兴化,手下兵力只剩下3700余人。三月中旬,刘永福随滇军撤出兴化,并率吴凤典等部驻守文盘州、大滩,分黄守忠所部驻守宣光。五月,宣光也被法军占领。

在这一时期,清廷内部存在分歧,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主张放弃甚至除掉刘永福和黑旗军,而主战派如张之洞、张佩纶等则力主援助刘永福抗法。最终,清廷中枢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并在观音桥事件和马尾海战后继续与法军作战。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初六日,清廷正式对法宣战,授予刘永福记名提督之官衔,并赏戴花翎,命其驱逐法军,恢复越南。九月,清廷加恩赏银五万余两,并对黑旗军将领予以封赏。

在此之前,八月中旬,刘永福的黑旗军与滇军共6000人已经包围了宣光,并不断与法国援军交战。十月,唐景崧奉两广总督张之洞之命,率麾下景军四营前来援助攻城;十一月,丁槐率3000滇军增援宣光,并决定由刘永福率黑旗军在左育打援,唐景崧和丁槐负责攻打宣光城。清军六次攻打宣光均未成功,而法军在击溃东线潘鼎新所率桂军、夺取谅山后,派3000至4000人向西增援宣光。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十六、十七日,黑旗军与法军在左育激战,黑旗军溃败,法军也付出了伤亡400多人的代价,这是黑旗军与法军作战中杀伤最多的一次。刘永福与黄守忠之间早有矛盾,左育之战后,刘永福认为黄守忠应对兵败负责,黄守忠则率800人投奔唐景崧,另有两千多名败兵逃归清军其他部队,而刘永福手下残兵不过500人,黑旗军由此分裂。

六、归国任职

光绪十一年(1885年)春,刘永福在准备与法国再战的同时,派遣部将吴凤典、李唐、魏名高、胡昆山等人前往两广地区招兵买马,计划在五月内新增5000兵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冯子材在镇南关取得了大捷,收复了谅山。清廷在听取了李鸿章的意见后,决定与法国议和,并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这意味着刘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