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清末权宦李莲英:慈禧身边的风云人物(2 / 4)

提出了一个既能保护慈禧面子,又能避免杨小楼陷入困境的说法。他说慈禧的福比世上的任何人的都要多出“一点”,从而将书写错误转化为了一种象征着慈禧无上尊荣的说法。杨小楼立刻领会了李莲英的意思,迅速做出了回应,表示自己无法承受如此厚重的恩赐,从而给了慈禧一个台阶下。

三、首领大太监

李莲英在清朝晚期宫中的地位上升,不仅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更因为他与慈禧太后之间形成的深厚关系。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26岁的李莲英就被任命为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这通常需要至少三十年的服务资历才能达到的位置,而他仅仅用了十七年的时间。这个职位的获得,不仅体现了慈禧对他的信任,也预示着他未来的仕途将更为顺畅。

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李莲英已经成为了储秀宫的四品花翎总管。这个时期,随着慈禧太后权力的不断加强,李莲英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到了31岁时,他甚至可以与敬事房大总管平起平坐,后者是清朝宫廷内太监中的最高职务。李莲英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晋升,主要得益于他对慈禧太后的悉心照料以及他所展现出来的非凡智慧。

继续阅读

光绪二十年(1894年),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这不仅是对他的个人荣誉的认可,也是对慈禧太后对他的极端信任的体现。要知道,雍正皇帝曾规定太监的品级不得超过四品,但慈禧为了表彰李莲英的贡献,特意为他打破了这一传统。

慈禧与李莲英之间的情感纽带非常深厚,这一点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有详细的描述。书中提到,慈禧太后与李莲英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上下级的关系,还有着类似于朋友甚至是伴侣般的亲密感。每天的饮食起居,慈禧都会派人或是亲自询问李莲英的情况,而在西苑和颐和园居住时,慈禧甚至会主动找李莲英一起散步,谈论养生之道。这种关系持续了几十年,成为了慈禧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莲英为了讨好慈禧,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例如,在慈禧过寿时,李莲英精心策划了一场放生鱼鸟的活动。他训练鱼鸟,在放生后不久,它们就会返回,以此来展示慈禧的“洪福齐天”。慈禧虽然明白其中有机关,但她仍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并对李莲英给予了丰厚的奖赏。

四、朝野议论

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信日益加深,这在朝野之间引起了广泛的议论和担忧。李莲英作为慈禧身边的重要人物,其地位的稳固和权势的增长,使得许多朝臣对其产生了怀疑和敌意。有人指责李莲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收受财物,有人指控他干涉朝政,甚至还有人认为他是光绪帝支持者的威胁。

光绪十二年(188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报北洋海军已训练完成,请求朝廷派遣大臣进行检阅。慈禧遂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前往视察。鉴于醇亲王的身份特殊——他是光绪皇帝的生父,慈禧为了消除可能的猜疑,同意了醇亲王提出的请求,即派遣李莲英随行。

醇亲王回京复命后,朝廷中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高潮。监察御史朱一新上书光绪皇帝,批评派李莲英随行的行为,并指责李莲英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应当予以查处。然而,朱一新的奏折并未提供具体的证据来支持他的指控。

在此期间,李莲英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表现得相当谨慎。根据维新派人士王照的说法,醇亲王每次接见文武官员时,都会让李莲英在场,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揽权的意图,并且让李莲英作为见证人。而李莲英本人则谨言慎行,穿着朴素,甚至亲自为醇亲王拿旱烟袋,显示出一种低调的态度。回到住处后,他更是闭门谢客,不与外界接触。

五、朝臣抨击

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