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清末权宦李莲英:慈禧身边的风云人物(3 / 4)

的惨败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面对如此巨大的军事失败,人们不敢直接批评慈禧太后,因为批评她等同于挑战皇权,这在当时是极其危险的行为。因此,批评的矛头转向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及与他相关的其他人物,其中包括李莲英。

在当时的背景下,李莲英作为慈禧身边的重要人物,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吏科给事中褚成博等人纷纷上奏,指责北洋海军将领贻误战机,并与总管太监李莲英有不正当的往来。特别是安维峻的奏折中提到,“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莲英 实 左右之”,暗示了李莲英在对日政策决策中的影响。这句话成为了当时抨击李莲英干预朝政的一个重要依据。

然而,安维峻的真实意图其实是希望慈禧不再事事牵制光绪皇帝,并要求严厉处置李鸿章。他在奏折中提及李莲英,只是为了强调宫廷内部存在影响决策的力量,而不是直接针对李莲英个人。慈禧对此反应强烈,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强调所有国事都必须听从皇太后的旨意。安维峻也因此被以“离间”皇太后与皇帝的罪名革职充军。

朝臣们对李莲英的抨击之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基于道听途说的信息,缺乏确凿的证据。清史研究者指出,当时有许多希望在地方上谋取官位的人试图通过李莲英来疏通关系,但是否真的成功影响到了慈禧的决策,却是无人能够确定的事情。毕竟,慈禧的个性喜怒无常,即便是李莲英也不敢轻易插手政事。

六、敲诈官员

关于李莲英是否干预朝政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尽管缺乏确凿证据,但在贪财方面,李莲英的名声却是众所周知的。曾任怀来县知县的吴永在其着作《庚子西狩丛谈》中,记录了一段关于李莲英利用职权敲诈官员的经历。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百官逃离京城。吴永在这次逃亡过程中担任粮台会办,负责管理钱粮。他回忆道,当他们到达山西后,慈禧的排场越来越大,所有的费用都由地方承担,而太监们则借此机会勒索钱财。

吴永提到,即使是普通的小太监,也需要几两或十几两银子来打发,而对于总管太监来说,没有一百两左右的银子是绝对不够的。这反映出当时太监们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从地方官员那里获取额外的利益。

除此之外,李莲英等人还利用各种机会敲诈勒索朝中办事官员。例如,江宁织造是内务府设在南京的一个机构,负责为宫廷提供绸缎服装和其他御用品。每当江宁织造需要向宫中请示并领取图样时,这便成为了李莲英等人索要钱财的机会。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初三,江宁织造驻京人员来煜在给江宁织造广厚的一封信中提到,李莲英在他们领取图样时勒索了120两白银。来煜在信中表达了无奈,他写道,如果是其他人,或许可以用好言好语来磨,但李莲英作为总管太监,却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角色。

事实上,以慈禧太后的精明和老练,她不可能完全不了解身边太监们的种种行为。然而,只要这些太监没有直接干预朝政,并且能够让她感到舒适和满意,那么他们在钱财上的贪污行为,在慈禧眼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这反映了慈禧对待身边亲近人物的一种态度,即只要这些人在关键问题上服从于她,并且不触犯她的根本利益,那么她可以容忍一定程度上的不当行为。

七、生性圆滑

李莲英在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间周旋,展现了他圆滑的处世之道。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而李莲英作为慈禧身边的重要人物,既要保持慈禧的信任,又要避免与光绪产生冲突。他采取了两面讨好的策略,既在慈禧面前表现出忠诚,又尽量不与光绪发生直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