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的转型与基督教的崛起(4 / 6)

敕令中没有特别提到耶稣基督,而是笼统地提及了“基督徒”。尽管基督教是唯一一个被明确指出的宗教,但“所有其他信徒”(比如摩尼教教徒)明显意味着这一敕令是对宗教的整体容忍。这一法令仅在一个方面格外偏袒基督徒:仅有他们可以拿回在大迫害期间被没收的财产,包括土地、教堂和动产。其他教派在大迫害期间并没有遭受过可与基督教相比的损失,因此这一条款主要是为了补偿基督教徒的损失,同时也是为了赢得他们的支持。

米兰敕令的颁布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态度的根本转变。在此之前,基督教徒经常面临迫害和歧视,而米兰敕令不仅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性,还赋予了他们与其他宗教同等的地位。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还为基督教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会后,李锡尼迅速率军讨伐代亚,并在313年4月的特兹拉卢姆之战中将其彻底击败。李锡尼顺利进入东方的都城尼科米底亚,在拖延了一段时间之后,于6月13日正式颁布了他和君士坦丁在米兰达成一致的敕令。

五、一统罗马

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米兰会晤,共同发布了米兰敕令,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然而,这一表面的和谐并未持续太久。除掉代亚之后,帝国再度只剩下两位奥古斯都,即西部的君士坦丁和东部的李锡尼。李锡尼在东部开始了恐怖统治,处死了前任的主要官员,对代亚的家族斩草除根,并使戴克里先和伽列里乌斯的家族也被牵连其中。与此同时,他还参与了企图谋害君士坦丁的密谋。314年夏初,李锡尼下令将存于意大利行省边境城镇埃莫纳(Aemona,今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的所有君士坦丁的雕像和画像撤除。

君士坦丁在返回高卢后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后斗争中,他充分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谋略和才能。他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完善军事建设,在其统治的区域内轻徭薄赋,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从而极大地加强了自身的实力。面对李锡尼敌对的举动,君士坦丁迅速率领约三万人的部队向东南方向进军,进入潘诺尼亚平原,在萨瓦河河谷的西巴莱(Cibalae,今克罗地亚温科夫齐)遭遇对手。两军在314年10月8日凌晨展开激战,李锡尼不敌君士坦丁,被迫撤退,并在君士坦丁的追击下一路穿越巴尔干半岛抵达拜占庭。316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在拜占庭达成了一致:李锡尼同意放弃他在东欧的所有领土,包括潘诺尼亚和今巴尔干地区,但不包括色雷斯;君士坦丁则承认他对亚洲领土、利比亚和埃及的主权。双方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期。

317年,君士坦丁指定他的两个儿子,即与前妻米涅尔维娜所生的时年十四岁的克里斯普斯,和与皇后法乌斯塔所生的、尚在摇篮之中的君士坦丁(即后来的君士坦丁二世)为西部的共治恺撒;李锡尼也将自己的儿子李锡尼安努斯(Licinianus)推举为恺撒。这些举措都是双方经过商议达成的结果。然而就在318年,君士坦丁将宫廷从西尔米乌姆搬到了巴尔干半岛的塞尔迪卡(Serdica,今索菲亚),这体现了他对东部帝国的野心。同时,君士坦丁的支持者们竭力抨击李锡尼,指责他虚伪、不忠,迫害基督徒。

320年起,君士坦丁明显决意终结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政策并独自统治帝国。他蔑视近期定下的传统,甚至没有提名任何帝国东部的人作为每年选举的两名执政官候选人,而是推举了他自己和他的次子,到321年,他又推举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为执政官。同年,君士坦丁还开始集结大规模的舰队,并在帖撒罗尼迦(今希腊塞萨洛尼基)拓宽深挖港口,以供舰队使用;李锡尼也在准备战争。两位奥古斯都选择静观其变,等待对方行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