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夺取。”
尽管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亚历山大仍对波斯军队致以一系列毁灭性的打击,取得了胜利。他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原因:
训练有素的军队:腓力二世留给他的军队经过严格的训练,战斗力远超波斯军队。马其顿的方阵步兵和“伙友骑兵”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能够迅速适应各种战斗环境。
杰出的指挥才能:亚历山大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战术家。他能够根据战场情况迅速做出决策,灵活调整战术,使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
英勇无畏的精神:亚历山大本人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在每场战斗中,他总是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共同面对危险。这种冒险的战术虽然使他多次受伤,但也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士兵们看到他们的领袖与他们生死与共,更加坚定了胜利的信念。
四、直取埃及
前333年,亚历山大在伊苏斯战役中大败波斯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巩固了他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地位,也为他进一步南下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铺平了道路。伊苏斯战役后,亚历山大意识到波斯的海军优势对他的后勤补给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当时的希腊并没有足够的舰队来挑战波斯的制海权。因此,亚历山大决定从陆地上攻占所有东地中海的港口和基地,从而削弱波斯的海上优势。同时,为了减轻维持舰队所需的财政负担,他将舰队遣回马其顿。
亚历山大从现代土耳其地区出发,一路南下征战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在小亚细亚,亚历山大采取了相对温和的政策,对当地的希腊城邦免除贡赋,允许自治。因此,许多城邦视他为解放者,纷纷归顺。然而,在米利都和哈利卡尔纳索斯,他遇到了希腊雇佣军的顽强抵抗。经过激烈的战斗,马其顿军最终占领了这两座城市。
前333年,亚历山大占领了整个小亚细亚。同年秋天,他继续向叙利亚北部挺进。此时,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亲自率军迎战,从亚洲腹地征调大军迂回到亚历山大的背后,切断了马其顿军的供应线。前333年11月,亚历山大回身面对大流士的优势兵力,在伊苏斯城附近与波斯军队发生了激战。
继续阅读
大流士三世利用地形优势,摆开阵势,准备以逸待劳。亚历山大则在中路和左翼牵制了波斯的步兵主力,随后集中优势兵力,直捣波斯中军。据记载,大流士三世在亚历山大的攻势下弃车上马,仓皇逃窜。由于主帅脱逃,波斯中军动摇,全军迅速崩溃,几乎被全歼。亚历山大占据了大流士的军营,俘虏了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
战后,为了巩固侧翼,防止补给线被波斯人切断,亚历山大没有立即追击,而是回身继续向南征服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许多腓尼基城市不战而降,但岛屿城邦推罗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势,进行了坚决的抵抗。经过7个月的艰苦围攻,亚历山大使用了撞槌、攻城塔、穿城螺旋锥等当时所有先进的攻城武器,终于攻克了这座城市。城破后,推罗居民遭到了残酷的屠杀,8000人阵亡,人被卖为奴隶。
在围攻推罗期间,大流士曾向亚历山大提出媾和,表示愿意割让幼发拉底河以西的领土,赔偿塔兰特,并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亚历山大。然而,亚历山大自称为“全亚洲的统治者”,拒绝了这一提议。
前332年冬天,亚历山大继续南下,征服了加沙,侵入埃及。由于长期遭受波斯人的压迫,波斯在埃及的统治者认为大流士大势已去,仅在两个月的围攻后,波斯驻埃及总督马扎凯斯便主动投降。亚历山大在埃及采取了征服和怀柔相结合的政策,他任命了两名埃及人为政府首脑,而将军事和财政大权交给马其顿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