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2 / 8)

敬地请佛陀来到他的宫掖。国王的王宫里,正殿是他办公的地方,左右的客殿是他接待客人的地方。波斯匿王就在他整个正殿的左右两旁的客殿,办了很多很多的饮食,并且来到僧团,以一个国王之尊,亲自请佛陀去应供,表示他对佛陀极大的恭敬。因为他的处所是他最殊胜之所,而且他亲自来到僧团。那么他怎么样准备呢?他广泛地准备了很多很多珍贵的“羞”,这个“羞”就是煮熟的食物,很多很多的珍贵的熟食,而且这些熟食具足了无上妙味。看得出来,他非常有诚意请佛陀来应供。“兼复亲延诸大菩萨”,他不但是请佛陀,还启请这些来参加听法的、参加自恣的大菩萨,以及诸位声闻、缘觉的大比丘僧。这是说明波斯匿王在自恣那一天供佛供僧的状态。

我们看第二段: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这个地方说明在自恣当时,不是只有波斯匿王来斋供,还有其他的斋主。在整个室罗筏城当中,还有所谓的长者居士。这个长者居士,包括有官职的— —我们讲大臣,或者是没有官职的——就是一般的长者居士,他们也希望能够在自恣那个时候,以饮食来供养大众师,而且也“伫”——就是心中很殷勤地期待佛陀来应供。因为他们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佛陀已经答应了波斯匿王,所以长者居士也同时来到僧团,一方面请大众师来应供,一方面也期待佛陀来参加。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那个时候佛陀已经答应了波斯匿王了,所以佛陀就命令文殊菩萨分别派领诸位菩萨跟阿罗汉,去到各位的长者居士那个地方去应供,来满足居士应供的要求。

这个地方讲到供佛及僧。我们作两段的结示。

古德注解上说:佛世的时候,七月十五是自恣日;在古代的习惯当中,这一天的斋供功德是加倍的。因为大众僧经过九旬的用功,他们的功德都增上了,所以居士们在七月十五自恣的时候来斋供,其功德有加倍的作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看到发起序,也可以得到一些消息。你看,蕅益大师说《法华经》:佛陀说《法华》之前,它整个发起序,是佛陀入了一个很深的三昧。他入了三昧以后,从三昧当中,他的白毫放光,照了一万八千佛土,看到很多很多的菩萨,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的功德——在一念清净的光明当中显现六波罗蜜,然后再说《法华经》。但《楞严经》不同,《楞严经》的发起序,是阿难尊者在托钵的过程当中遇到杂染的因缘,于是佛陀讲《楞严经》。那么这到底是有什么涵义呢?我们作一个说明。

《楞严经》是引导凡夫这个明了的心,在整个人事的杂染当中,怎么样找到自己的家,怎么样找到自己的清净本性。所以它整个发起,就是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开始。没有一念的妄动,就没有整个因缘的过程。所以阿难尊者的一念妄动而产生了堕落,佛陀的一念神咒使令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都在一念心。所以《楞严经》的法会,从发起序可以知道,它的法门是一个摄用归体的法门。

《法华经》是佛陀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显现六波罗蜜,是一个依体起用。从一念的清净心——当你已经明心见性以后,你接下来要干什么?就是修方便法门,就修《法华经》,广修六度,积功累德。所以这两个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我们从发起序——一个教法生起的过程,就可以看得出它的消息。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也提出来给大家作一个参考。

这里讲到七月十五一个应供、供斋的情况。

丁二、阿难等乞 分三:戊一、别请远游。戊二、平等行乞。戊三、等慈之由。

【第四讲图2,评论区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