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3 / 8)

我们看,丁二、阿难等乞。这地方有三段:第一个,别请远游。第二个,平等行乞。第三个,等慈之由。

戊一、别请远游

我们先看第一段。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这个时候当机众出现了,就是阿难尊者。这个阿难尊者,他身为当机众,我们有需要解释一下他的整个背景:

阿难尊者是净饭王的弟弟白饭王的儿子,是佛陀的堂弟,也就是提婆达多的弟弟。阿难尊者翻成中文叫庆喜。为什么叫庆喜呢?因为阿难尊者出生那一天,刚好是佛陀成道那一天,所以整个国家当中,听到佛陀成道以后都非常的欢喜,不管国王大臣老百姓都很欢喜。这个时候白饭王就派人来告诉净饭王说他生了儿子,希望净饭王来给他取一个名字。因为大家举国欢喜的关系,就取名为庆喜。

阿难尊者的特色是多闻第一,就是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他一旦听到佛陀说法,听一遍,他永远不忘掉。经典上说: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使佛法有无量无边,一流入阿难的心中,就永远不忘失。所以说阿难尊者,他有这种多闻的特色。经典上说,其实阿难尊者的本地风光是:他过去在空王佛所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都同时发了菩提心,所以他是法身菩萨。因为他示现凡夫的缘故,开启了整个楞严大教。这个是说明当机众阿难尊者的整个背景。

好,我们解释一下。

当这些国王跟臣民,来请佛陀、菩萨、阿罗汉去应供了以后,这个时候僧团都没有人存在了。阿难尊者,因为他在前一天(七月十四)就受了个别的迎请,离开了僧团。因为他所受的迎请的地方,离僧团非常的遥远,所以他七月十五就赶不回来应供,“远游未还”,也就“不遑僧次”。这个“遑”就是来不及,来不及参加众生的应供。所以即便他回到僧团,也没有饭可以吃了,因为大家都去应供了。所以“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他这个时候从远处要回到僧团,是一个什么相貌呢?他没有所谓的上座的长老陪伴。我们一般说十腊叫下座,二十腊是中座,三十腊叫上座。他没有上座比丘的陪伴,也没有阿闍黎(教授师)在旁边。佛陀规定在五夏之前,你出门远游一定要有上座阿闍黎。因为阿难尊者那个时候出家有十二年了,所以他就不需要有上座阿闍黎,一个人从远处的处所单独地回到精舍当中。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那个时候回到僧团他也知道,没有其他的应供了。所以阿难尊者只好单独一个人拿起了他的钵,来到了他所“游城”,就是室罗筏城,按照次第一家一家地来乞食。这个是说明阿难尊者为什么单独应供的理由:因为他前一天受到了别请,僧团都已经应供了,所以变成他一个人拿着钵去作次第的乞食。这一段是说明他整个过程的因缘。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戊二、平等行乞

第二段说明阿难尊者在整个托钵的过程当中,他的心态是什么,他是用什么心态来乞食。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当阿难尊者拿着钵到室罗筏城乞食的时候,他心中有一个很明确的想法, 他要“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他希望能够求得最后的檀越。这个“初”,是指前面的国王跟长者居士,他们是最初的斋主。阿难尊者他也是僧团的一分子,如果七月十五的时候他没有吃到饭,那么这整个供僧的仪式,功德就有所欠缺,就不能圆满。当然身为阿难尊者,他一天没有吃饭是无所谓,但是身为整个僧团的一分子,如果七月十五这么重要的日子,他因为这样失去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