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饮食盛了,再给须菩提。须菩提很害怕,就赶快离开了。
这说明这些阿罗汉,他的内心是我空法有,他对法还是有所执取的,有些对贫穷人,有些对富贵人,是有所执取的。当然这种执取的情况,就使令这些阿罗汉的功德不能够广大圆满,所以佛陀就诃责。
阿难尊者身为侍者,他也看过佛陀这样的诃责,就觉得他应该避免这种情况,所以他“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他就很仰慕佛陀所开示的无遮的平等法门。他说:我一个出家众,不应该预设立场,我不应该有所拣别的。我应该以平等心,一家一家地乞食,随顺因缘。这样子才能够超越众生的怀疑跟毁谤。你看维摩诘居士就说了:你心不等故,法不平等;法不等故,这个功德就不圆满。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希望能够远离这种不平等的毁谤,所以他就“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因为他平等地乞食,他就一步一步来到了城隍。城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城外的土坑。古代的城外面,有水的叫作护城河。为了保护这个城,不让别人来攻击、侵略就有护城河。但是没有水的叫作土坑。挖一个土坑,这个土坑就是城隍。因为阿难尊者从外面回来,慢慢地已经走到了室罗筏城外的土坑,也就是说他即将要接触到城门,而且缓步地走到了郭门(就是城的正中的大门)。这里是说他慢慢地走到室罗筏城的土坑,乃至于慢慢地走到了大门。这个时候他整顿自己的威仪,以严肃恭敬的心来行这个平等的斋法。这是阿难尊者整个乞食的过程。
这一段的经文当中,蕅益大师的注解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蕅益大师说,古代的注解,对阿难尊者的平等乞食是很有意见。古德的注解说:阿难尊者为什么堕落呢?主要的原因就是阿难尊者他不拣别贫贱种性,认为他不对。你看,你就是不拣别贫贱种性,所以来到摩登伽女的家庭,来到那些淫女的家庭,所以你才堕落。蕅益大师说,这个古德的注解的责难是不合理的。他说,身为一个比丘,平等乞食这个法是佛陀开的,没有错。错不在平等乞食,错在阿难尊者后面说的——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他的心作不了主。问题不在平等乞食,问题是阿难尊者出家十二年,没有好好地调伏他的攀缘心。问题在这个地方。
这个平等法门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不会平等,平等你就没办法修学。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面对恶念,是要善法来对治,以善破恶。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要远离恶因缘,安住在僧团。我们一定要怎么样?有所取舍。但是你的烦恼慢慢调伏以后,你要知道你真正的目标是要入平等法界、入不二法门。为什么?因为这样你的心量才会广大。所以在《维摩诘经》里面、在本经的后面也会说到,一切法是缘起性空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会觉得:哦,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坏人;这个事情是对,这个事情是错。我们刚开始善恶分明。但是慢慢你会觉得,好人当中也有坏的一面,坏人当中也有好的一面;好的事情当中也有不好的存在,不好的事情也有好的存在。所以后面它会说,一切法是染净和合的,看你用什么因缘来面对,往往危机也就是一个转机。所以这当中就使令整个菩萨的法执慢慢地淡薄,用平等心来面对一切。我们讲大乘佛法都有一个“大”字:《大乘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字简单地说就是平等,平等才能够称为大。当然阿难尊者也就是希望能够希求广大平等之心,所以他就强迫自己以平等心来应供。蕅益大师说这样是值得赞叹、这个方法是对的,只不过他的妄想没有除掉,所以就遭受灾难。我们在读经的时候,这个是非要把它厘清。
丁三、淫室误堕
我们看第三段:淫室误堕。
阿难尊者因为他平等乞食,他没有作一些拣别,也就来到了这个淫女的地方,而一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