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3 / 8)

切地启请佛陀开示十方如来之所以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最初方便。

无上菩提是一个果,成就这个果有三种因:

首先,“奢摩他”。奢摩他翻成中文叫作止,他要能够止息妄想。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是一种空观的智慧,以空观来止息我们心中“有所得”的妄想。

“三摩地”,翻成中文叫作等持,也就是说他能够平等地执持一切的万法在一念心中。这个地方等于是一个假观,他从一念的清净不变的本体再看出去的时候,就能够看到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所以他不为这一切法所动,而他能够掌控一切法。我们刚开始是被外境控制,这个时候他开始控制外境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找到了本体,从本体当中看出去的时候,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他能够执持一切的万法在心中,叫三摩地,假观。

“禅那”,这个禅那就是中观,翻成中文叫静虑,一种空假不二的中道的智慧。

这三观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最重要的基础。修学三观,他必须有一个最初的方便。我们讲,道理是修观的方便,依教起观嘛。圆三谛理——最初方便就是讲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这三种谛理。

对这段经文蕅益大师提出一个观念,说是阿难尊者反省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很多的祖师就责难阿难尊者的多闻。但是蕅益大师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问题不在“一向多闻”,多闻是入道的因缘,问题的关键在“未全道力”。我们修习止观,一定要依止多闻产生正见;依止正见才生起止观。所以说“依教起观”。

六祖大师说,从大乘的角度,“只问明心见性,不问禅定解脱”,如果没有明心见性,严格来说你没有资格谈修行,你还是在生灭法中活动,你内心当中还是一团糟的。你把这个地方处理完了,另外一个地方照样出问题。你只能够作一个局部的对治,你不能够在内心当中作返妄归真的整体的改变。做不到!因为你没有找到内心的本体。所以找到你心中的家,是一个关键。

这时阿难尊者请示佛陀,我怎么样找到我的家呢?就提出这个问题。

丁二、大众愿闻

我们看第二段的“大众愿闻”。看经文: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阿难尊者请示佛陀修学空假中三观内心的依止,所谓的常住真心,这个时候与会的大众“俱愿乐闻”。

与会的大众还有谁呢?还有从十方来的恒沙菩萨。我们前面说过,这些恒沙菩萨都是来请教佛陀、都是来听法的。还有这些十方的大阿罗汉、辟支佛。阿罗汉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还有这些辟支佛“等”。这个“等”包括了波斯匿王、长者、居士,当初供僧的这些居士们,这个时候都回到了只桓精舍。

阿难尊者来启请首楞严王大教的时候,他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心情,就是“俱愿乐闻”,都是以欢喜好乐的心来听闻。这种心情,在《华严经》作一个譬喻说:“如病忆良药,如饥念美食;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这个时候,大家的心情就像一个重病的人来追求良药、一个饥渴的人追求美食。阿难尊者启请完以后,就退回自己的座位,坐在那个地方保持默然,来纳受佛陀的说法。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阿难尊者从摩登伽女那个地方回来以后的状态。他自己感到非常的悲悔,也正式向佛陀请法。因为阿难尊者的请法,就使令佛陀能够有因缘开显以下的整个教法。

丁三、如来答示。分二:戊一、就事以显理。戊二、明性本具相。

我们看丁三的“如来答示”。

这当中有两段:戊一,就事以显理;戊二,明性本具相。我们先看第一段,“就事以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