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5 / 8)

先说明他依止这个殊胜的相状而发心。我们看经文: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就很坦诚地回答佛陀说:是的,我当初的出家决定不是一时的冲动,我的确是看到一种很殊胜的功德相。我看到佛陀从头顶的无见顶相,乃至于脚掌的平满相,这三十二相是非常的殊胜微妙而无法加以形容。“胜妙殊绝”是指它的形状。而且这个三十二相,它的本质上是“形体映彻”。它的体质映彻,就像镜子一样,能够放出种种清净的光明。讲一个譬喻,就像世俗的琉璃宝,它不但是形状特别的美妙,还能够放大光明。我当初的出家就是看到佛陀有这么一个美好的相状,所以我看到这个相状以后就产生一个想法,我就经常思惟说:哎呀,这个殊胜的相状,绝对不是世俗的杂染的爱欲所产生的。

这个地方就是阿难尊者刚开始来到三宝出家的第一个发心。蕅益大师说,擒贼要擒王,要治病先知病相,先把阿难尊者的攀缘心调出来,然后再破斥它。

再看第二段,“相生之由”。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阿难尊者说,为什么这三十二相不是欲爱所生呢?因为欲爱产生的这种精气,是非常粗鄙污浊的。如此粗浊的气,会创造一种腥膻的、父精母血的相互交流;依止父精母血产生的结果,是一个不干净的、脓血杂乱的果报体。因为它因地不清净,因地是一种贪爱的烦恼的躁动,所以造成了这种脓血不清净的果报。一种不清净的欲爱的心,一定不可能产生如此殊胜而微妙的紫金光聚。这个“聚”就是色身。不可能产生佛陀您这么一个清净光明的色身。因为贪爱的烦恼是杂染的,所以它不可能产生这么一个干净的色身。

我这样思惟以后,就非常仰慕佛陀这三十二相,所以就出家修学,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出家修学而得到一个这样的相状。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有很多的发挥。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这个攀缘心,其实从这个地方阿难尊者已经透出了消息,说:诶,我为什么出家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看到佛陀出家修行以后,佛陀的相状改变了。您以前在家做太子的时候不是这个相状;您现在出家成道以后,您再回来王宫,哎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他看到这样的相状,产生感受——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影像,由影像而产生一个感受。从经文当中可见阿难尊者的感受是一种快乐的感受、欢喜的感受。有感受就产生想法,这以下说他的想法:这个相状绝对不是世俗的欲爱所生,一定是清净的戒定慧所成就。

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感受有什么缺点呢?因为你这个想法,最初的根源是从相状而来的,由相引生感受,由感受产生想法,由想法推动你的出家,所以你整个出家的想法都是因为有三十二相的关系。当佛陀的相状改变的时候,你就麻烦了。当佛陀有一天变老了、变丑了,甚至于佛陀死亡了,他的三十二相消失了(因为它是有为法),那你的想法是不是也改变了呢?因为你当初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的,感受是由外境来的,外境是生灭的,你的心也就跟着生灭了。所以你这个发心是很脆弱的,随时可以被破坏。《金刚经》说:“若以相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因为你用相状来求佛陀的功德,用音声,这都是生灭法。

我们修学的心有两种情况,蕅益大师说:第一个,这个心是外面给你的。你的心接触了外境,产生发心:诶,我为什么要修学?我看到三宝的形相非常的清净庄严,所以我愿意来皈依三宝。如果是这样,你这个皈依三宝的心不会持久,因为你看到三宝的相状很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