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根本都是一念心所造的,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一念心,只是迷悟的不同。
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去参一参:你现在打妄想,是谁在打妄想?用你这一念心打妄想。你眼睛不能打妄想,耳朵它只是一个工具,打妄想的是心。你成佛以后,也是那一念心。那我问你,你现在这一念打妄想的心,跟你以后坐在菩提树下成佛,那一念心有没有一样?完全一样?完全一样你就不要修了,你就成佛了。也可以说一样,也可以说不一样。那个明了性是一样,但是作用不一样。一个是迷,一个是悟,作用不一样。一个是完全觉悟了;一个是在迷惑颠倒。所以它会讲到攀缘心跟常住真心,它们的体性是一样,作用不一样。
如果你这一念心跟成佛的心不一样,那你不可能成佛,你永远不可能成佛,因为你做不来。你现在只能够用这一念心嘛。如果你现在的心跟佛的心完全不一样,那成佛跟你没有关系。你说,我用沙去煮,一辈子煮不出饭来。你说完全一样,完全一样那你还修什么行呢?所以说体性是一样,作用不一样。我们因为迷跟悟产生不同的作用。
所以,二本不离一心。杂染的根本跟清净的根本,其实从体性上来说都是一念心。所以我们成佛是有希望的,只要我们把这个迷惑的心转成觉悟的心,我们就可以成佛。
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当机申请;第二个,如来开示。
壬一、当机申请
【第十讲图三】
我们先看第一段,阿难尊者的一个申请。申,就是申述自己的过失;请,就是启请佛陀的开示。我们看经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娇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这个地方有四段,首先是阿难尊者自己的申述。
阿难尊者他的妄想有七番的执着,被佛陀一一破斥以后,他感到非常的惭愧:修了十二年,出家十二年,还是被妄想所转,还是认为妄想是有真实性的。所以佛陀开示以后,他本来是坐着,就赶快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是一个请法的仪轨。我们一般听法是安坐,安坐在座位上。这个时候他要请法就不能坐了,他站起来。然后呢,“袒”,偏袒。这个“袒”就是显露,把他的右肩显露出来。佛在世的时候所穿僧服,当他是听法的时候、安坐的时候,衣服要把两个肩膀都盖起来。但是当要请法的时候,按规定要把右边的肩膀露出来,而且用右膝来着地,合掌恭敬地向佛陀秉告。这是一种请法的仪式。 卷
他说,我阿难是如来最小的堂弟。佛陀的家族有四王八子,有净饭王、白饭王等四个王,他们总共生了八个王子。佛陀是最大的堂兄,阿难尊者是整个八子当中最小的,是佛陀最小的堂弟。所以因为这一层因素,就承蒙佛陀特别的慈悲跟爱护。
“蒙佛慈爱”,我解释一下。蒙佛慈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因为佛成道以后阿难尊者才出生,所以佛陀成道以后经常回宫中说法,那个时候阿难尊者很小,所以很可爱。佛陀对他也特别的慈悲,特别的关怀。看到小堂弟跑来跑去的,佛陀会种种地慰问。这是第一个,他在家的时候。其次,阿难尊者蒙佛的慈悲摄受,出家以后(我们看《阿含经》也好,看戒律也好),佛陀对阿难尊者也是有种种的特别照顾,种种的慈悲爱护的情况。这是佛陀跟阿难尊者过去特殊的因缘。其实在整个佛陀弟子当中,阿难尊者真是蒙佛特别慈爱。
也因为这种因素,“虽今出家,犹恃娇怜”。因为蒙佛特别慈爱的关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