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虽然剃发出家了,外表是现了出家相,但是我内心还是有些仗恃,还是充满了骄傲之气。这个骄傲之气有两个内涵:第一个,阿难尊者他本来是王子出家,他贵为王子,所以他有一种贵族的骄气。第二个,因为他是佛陀最小的堂弟,所以蒙佛特别的慈爱,他又做佛陀的侍者,所以多所仗恃。他总是觉得佛陀有无量三昧,随便赐我一个三昧,不劳我修。他后面会说,根本不用修行,佛陀有这么多三昧,随便送我一个就够我一辈子用了。他不知道内心世界是不能取代的。因为骄傲的关系、仗恃的关系,一方面骄傲自己是贵族,一方面仗恃佛陀特别的宠爱,所以他只是多闻增长知识,而没有产生一种心地法门的观照来调伏心中的妄想,所以到现在还是被妄想所转。这个是他对自己的反省跟申述。因为自己多闻,而没有成就观照,所以遇到这种大梵天的娑毗罗咒,当外道的咒术显现出来,产生一种虚妄的幻相的时候,就把阿难尊者给迷惑了。阿难尊者看到这个妄相,他不会观想说,诶,你从什么地方来?觅之了不可得。他不会用这个法宝去对治它,就跟着它转,结果就沉溺在淫室当中。这个地方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我不能够好好地去观察我的真如本性的处所——“真际所诣”;就是我只是随顺妄想而转,我没有真正地去观照我的真如本性,没有真正地去观察妄想是没有自性的;我不能够破妄,不能显真,所以就被妄想所转。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表面上阿难尊者是被娑毗罗咒所转,其实不是。诸位知道阿难尊者是被什么所转吗?对了,被自己心中的妄想所转。我讲实在话,绝对不是风动,也绝对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他的心跟那个咒接触的时候,这个咒只是一个助缘,它产生一个虚妄相。阿难尊者心中一定要去执着这个虚妄相,然后产生一个虚妄的想,才会被它所转。咒语不可能去转。你说咒语能转,文殊菩萨去,为什么文殊菩萨没事,阿难尊者就有事?同样的咒,文殊菩萨他没事。所以我们要知道,绝对不是外在的风在动,也不是外在的幡在动,是你心一动,外境才会动;你心不动,外境不会动。所以他讲得很清楚:之所以被咒语所转,因为我的心地法门不够。他并没有说,这个咒太厉害了。没有这个意思。是他的妄想太厉害了。所以,“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希望世尊慈悲,哀愍我等众生,来“开示我等”。这个“我等”包括与会的大众,也包括了末法的众生。
“奢摩他路”,它本来意思是止,就是内心的安住。但是蕅益大师说,其实这个止也包括了观。因为《楞严经》止跟观是分不开的,这是大乘的止观,就是我们说的首楞严王三昧的安心法门。安心法门,最简单的就是把心带回家。那么怎么样能够返妄归真,使令这种“阐提”(“一阐提”翻成中文就是断善根,这种人完全不相信因果的,你要栽培他善根很难),“隳”就是破坏,“弥戾车” 就是邪知邪见。用大乘的止观,来破坏没有善根的众生心中的邪见。这个当然是指末法众生,这种邪知邪见的众生。“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阿难尊者请法以后,他就显现出对佛陀最恭敬的礼拜。跟与会大众,内心当中“倾渴”,充满了渴望;“翘伫”,是把头抬起来,还作出了表情,抬头望着佛陀,表示期待的意思。来请佛陀作修习止观明确的开示。
所以这段经文等于是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阿难尊者自己的反省——我为什么被妄想所转呢?因为我找不到我的家,我找不到我的家我当然在外面跑。说:诶,为什么你一天到晚去攀缘外境呢?就是我没有家了,我只好在外面跑。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人会堕落,因为他没有家。第二个,请佛陀告诉我,我的家在哪里?就问两个问题。
壬二、如来开示。分二:癸一、瑞表真常。癸二、正示二本。
我们看如来的开示。如来的开示当中有两段: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