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诸缘。当我们能念的心去攀缘所缘的境的时候,就遗失了我们清净的本性。所以说清净的本性是不能够妄动的,一动就产生能所,就产生对立,就产生攀缘。所以说当你心跟境活动的时候,你一念不生,那个就是菩提涅盘的清净本性。因为我们众生长久以来,遗失了这样的一种清净光明的本性,虽然整天地修学、整天地拜佛,但是因为不能回光返照,所以“枉入诸趣”。
蕅益大师在“枉入诸趣”这个地方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他说我们六道轮回是冤枉的,其实我们是可以作选择的。因为我们的心向外攀缘了,才有六道轮回。换句话说,我们自心清净,本来是没有六道轮回的。六道轮回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因为本性没有六道轮回。一念妄动,向外攀缘,造作罪业,就出现了六道轮回。所以这是非常冤枉的,本来没有,我们自己把它捏造出来。
这一段的经文讲到根本问题。我们一般人修习佛法不太重视根本,尤其初学者。你看他一出家就想要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声佛号,要诵几部经典。当然这个都很好,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根本,最后的结果就不是我们要的结果。所以本经后面会讲到“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就是说你因地拿沙去煮,你煮了一辈子,结果还是沙。
《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个公案,说有一个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了很多,但是他越拜佛、越念佛,脾气越大。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问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说,你这一念心没有调好,你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缘啊。你用攀缘心来念佛,用攀缘心来拜佛啊。他说,你小心啊!你来生不是求生到净土,你来生变成阿修罗法界。
我们这一念心是个根本。你是一个葡萄的种子,它终究是成就葡萄的;你是一个苹果的种子,它最后一定变成苹果。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顶多你在阿修罗当中,你是一个大福报的阿修罗。你的拜佛念佛,变成一个大福报的阿修罗,但是你阿修罗的本质没有改变。
我希望大家要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你看你要煮饭,饭的根本是什么?你要拿米啊,米是饭的根本。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要找到你那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如果你今天没有掌握成佛的根本,你怎么修行都不可能成佛,因为你根本上就错了。所以说你看,我们从前面一路走来,阿难尊者问佛陀成佛的法门,佛陀到这个地方什么法门都还没讲。为什么?先要找到你的根本!如果你第一步错了你后面就错了,后面修行都没有用。所以古人讲,修行最怕一开始错用心。无始劫来错用心,那就完了,你后面的加行都没有用。你本身是一种瞋心的个性,用功下去瞋心越大,阿修罗法界;你是贪心的个性,用功下去,变成魔王魔眷属。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你要先掌握根本——什么是成佛的根本,什么是生死的根本。这里把两种根本的过失相跟功德相标出来。但是,什么是常住真心,什么是攀缘心,它的相貌还没讲出来,只讲到它的过失跟功德:一个是产生生死,一个产生菩提涅盘。先把它的功德跟过失标出来。
辛二、委示心体不同妄执。分四:壬一、重斥妄计非心。壬二、正示真心有体。壬三、委明分别无性。壬四、总斥从来误执。
下一段就正式说明这两种心的差别的相貌。
“委示”就是详细地说明,说明我们这一念真实的心性是有它的体性的,不同我们心中的妄想,是没有自体的。把真心跟妄心作简别:真心是有体的,妄心是没有自体的。这地方有四段:重斥妄计非心,正示真心有体,委明分别无性,总斥从来误执。
壬一、重斥妄计非
【第十一图二】
我们看第一段,重斥妄计非心。
“重”就是再一次。前面七处破妄,已经把这个妄心破了,但是佛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