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5 / 7)

头的时候,产生寻逐现在、推穷未来的想法,而这样的一个推穷寻逐的想法,这个就是我的心。我就是用这一念心来看到佛陀的拳头,我也用我这一念心来出家,用我这一念心来拜佛念佛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这个时候,佛陀对阿难尊者产生严厉的诃责:这不是你真实的心。

我想这段经文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点是征心的问题。古德说,在整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当中,佛陀有两次征心:第一次是在七处破妄之前。在破妄之前,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的心在哪里?你说你今天用这一念心缘我的三十二相而出家,那么你这一念心在哪里?阿难尊者讲了七个处所,都被佛陀破斥。所以在破妄之前佛陀第一次征心。第二个,就是佛陀即将开显真心之前,在十番显见之前,佛陀又再一次征心。

第二点,古德说,佛陀为什么经常会用征问的方式来回答?这个地方的目的,就是要阿难尊者从问题当中自己产生回光返照。为什么一个人要自己回光返照?我们可以这样讲,一个人的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其实你自己不回光返照,别人骂你没有用,打你也没有用,定很多规矩完全没有用。我自己办佛学院办了十八年,我觉得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他自己真的想改变,否则你只有等待时机。你规矩定得再多,他顶多不犯错,但是他不会改变。他不犯错,但他问题还在里面。一个人真正改变,是他自己回光返照,观察他的妄想是不真实的。我为什么一定要根据我的妄想去痛苦?其实我可以创造更好的生命,我有更好的选择。他那个时候的觉悟,他的整个修行是主动积极的,自己愿意拜佛。当然我不是说要大家马上改变,但是有一天,你主动地告诉自己:我愿意去拜佛,我愿意去皈依阿弥陀佛,我愿意去念佛——你真实地从发心当中想要去用功的时候,你是真的改变了。

所以佛陀在开显真心之前,都是用问的方式,就是要他直下地回光返照。但是阿难尊者身为一个当机众,他必须要示现一个凡夫相。所以他说:诶,我这一念心还是推穷寻逐,这就是我的心。感觉上他还是在向外境攀缘,没有真正地回光返照。所以佛陀在经典当中很难得用一种严厉的口气:咄!这个是佛陀用语当中最严厉的口吻。他是很严厉地诃责:这不是你的真心!我前面已经七处跟你破妄过了,你还认为这是你的心。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前面的破妄作一个总结了。

下面就把妄想的相貌详细地说出来。我们看经文: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尊者说他的这一念心是能够思惟,能够作种种的推度。佛陀说:这不是你的心!这个时候阿难的心情非常的惊怖,赶快从座位上站起来,合掌起立来白告佛陀,说:这不是我真实的心,那么这个是什么呢?当时阿难尊者的心境,他的想法是说,我当初发心出家,就是用这一念心出家的。我看到佛陀三十二相才启动我出家的心,乃至于我后来去攀缘佛陀的戒法,去持戒,也是用这一念心。假设佛陀您说这一念心不是我的真实的心,那我不是一个断灭吗?那我不是一个没有心的人?我以后怎么成佛呢?所以他心中的恐怖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他恐怖到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请示佛陀说:那到底这是什么呢?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我们看前面的经文,佛陀七处破妄,阿难尊者说我的心在内、在外、在中间,佛陀只是说: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不是这个不是那个……,那么到底是什么?佛陀都没讲。佛陀到这个地方之前,都没有把妄想的相貌,所谓攀缘心的相貌,明白地标出来。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