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2 / 8)

变当中,本经讲到七处破妄、十番显见,这个地方所要描述的观念,就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一科的示颠倒相,就是讲到十番显见的第四科,“约垂手显见性无减”。这一科前面的大意是,佛陀用手臂上指于空表示一种端正相,下指于地表示颠倒相。表示我们众生(同一个手臂)因为迷悟的差别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当我们觉悟的时候,它是很正常的;当我们颠倒的时候,它是不受控制的颠倒相,但是是“同一个手臂”。

前面的无颠倒性,我们也可以作一个复习。我们看这个示无颠倒性,前一科。佛陀说,“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这一段我们再解释一下。先把这个无颠倒性讲清楚,你才能够跟颠倒相作一个对比。

这个地方的问题有两个重点:

第一就是我们讲到这个色心诸法。我们的生命体它是有一个物质的色法跟 一个精神的心法。那么这个色心诸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唯心所现。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它出现两个心。诸位要知道两个心:第一个是唯心所现的心。这个心就是第八识,根本识。这是我们讲的俱生的无明或者俱生的我执,在唯识学叫我爱执藏的阿赖耶识,这个“唯心所现”。身为根本识,它的重点就是,它有很多的业力,变现我们这一期的身心世界——变成一个男人、变成一个女人、变成一个蚂蚁的身心世界。我们今生就用我们现在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来造业,就是变成我们前面的“色心诸法”——这个“心”是第六意识了。

这个时候就讲到生命的互动:第八识创造了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又改变第八识。因为它又把这个业力熏回到第八识,又改变第八识。第八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造了业以后,又回熏第八识,又改变第八识……就造成一个所谓生命的恶性循环——第八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第六意识又改变第八识,所以构成所谓轮回的一个生命的相续。

这个地方的重点,A改变B,B又改变A,那这怎么办?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呢?这个时候谁要先改变呢?第六意识要先改变,因为第八识没办法改变自己,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第六意识开始听闻佛法。面对这一切因缘的时候,当我们得到这一期身心世界的时候,保持《楞严经》说的“不迷、不取、不动”。尽管有这么多变化的因缘,但是你开始觉悟了,开始观照了,身心开始不随外境所动。当你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你不随外境所动的时候,这个阿赖耶识就开始慢慢地慢慢地消失了。我们生命的本体,你不跟它互动,它就会慢慢消失,这阿赖耶识就慢慢地转识成智。最后阿赖耶识变成怎么样呢?转成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所以佛陀说,我们今天的不颠倒,就是在这个生灭的因缘当中要能够生起首楞严王止观。在《大乘起信论》上说,要断它的相续心,“断相续心,破和合识”。你只要不随它转,它就改变,阿赖耶识就改变。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不迷、不取、不动的止观,就可以把这个杂染的阿赖耶识转成妙明真精妙心中的一个寂常心性。这个是讲到不颠倒。

好,那么这个地方讲到第二段。前面是讲觉悟的状态,这以下讲到我们凡夫迷惑的、颠倒的相貌。这个地方有三大段。

【第十七讲图一】

我们先看第一段。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这一段是讲到迷真起妄,我们迷失了真如本性而生起妄想。这就是我们身心世界最初的第一个障碍,我们讲的“根本无明”。

“云何汝等”,这个“云何”就是为什么。古德说,这个“云何”有诃责的意思。意思就是说,好端端的一个真如本性,你就不在那个地方安住,你一定要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