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3 / 8)

攀缘,就是指“云何”。说为什么“汝等众生”会遗失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个“本妙”,为什么叫作“妙”呢?古德说,因为真如本性是不假修行、本自圆成。就是说它那个清净,不是你修行以后它才清净,它本来就清净。你不管怎么弄,它永远是清净。因为它不是修成,所以叫作妙,不可思议。这个本妙的心性,以下就加以解释了。

“圆妙明心,宝明妙性”,我们先解释这个“宝明妙性”。这个地方的“宝明妙性”是指它的体性,“宝”是指的尊贵无上,“明”是最极清净。这个地方指的是照而常寂之真空的体性。

“圆妙明心”,这个“圆”指它的功能是周遍圆满的,这个“明”就是它能够照了万物。它的功能德用照了万物、周遍圆满,所以叫作圆妙明心。这指的是作用。

我们遗失了这么一个体用的功德,就“认悟中迷”,就是在本来一个清净觉悟的心中生起一念的妄想迷情。在经论上说这个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就把整个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这个“圆妙明心,宝明妙性”。我们一般要讲“心性”,若这两个字是合起来用的话,这个“心性”是体用双彰的,有体有用。但是如果单独讲这个“心”跟“性”,把它分开的时候,“心”就偏重在作用这一部分,“性”是偏重在体这一部分。

这个地方讲到颠倒的相状,是指的我们最初的一念无明,就是“认悟中迷”。在一念的心中,为什么我们现在会变成这样一副很难控制的情况呢?就是我们最初产生一念的妄想迷情,这个时候就失掉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变成一个阿赖耶识——一个强大的业力,叫作业识。从《大乘起信论》来说,我们从真如门而变成生灭门,从一个整体生命开始变成所谓的个体生命,产生差别相,从无差别当中产生了差别。但这个时候还没有真实的生命现象产生,还没有生命,只是说产生了一个对立而已——能所的对立。

这个是叫作无始无明,叫作根本无明,那跟我们现在是很遥远。我们看我们现在的情况,现在的无明。这当中有三小段。我们把它念一遍。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我们前面讲到,我们这一念好端端的清净本性当中,突然间一念不觉、一念妄动以后,就把整个真如转成阿赖耶,全真成妄。当这个妄产生以后,我们就随顺前面的妄想,开始产生进一步的造作,就创造了我们一期生命的身心世界出来。

继续阅读

我们先看器世间,山河大地怎么出现的。“晦昧为空”,先讲出虚空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晦昧”就是前面那个“认悟中迷”,就是前面的一念不觉。当我们这一念的妄想迷情跟我们的宝明妙性——我们真空理体的体性接触的时候,就把这个真空的理体转成顽空,转真空为顽空。这个虚空就是从一个本明妙性当中,因为一念的迷情、一念的晦昧的迷情而转成虚空,所以“晦昧为空”。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在这个顽空当中,这个昏昧的迷情,因为这个虚空产生以后——我们前面讲到,当我们一念迷情以后,生命开始变成对立了,有好有坏。在这个虚空当中,有所谓的光明相跟黑暗相出现。我们这一念晦昧的心跟黑暗的部分相结合的时候,就“结暗为色”——产生了这个色。这个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的产生。

也就是说,一念的迷情把整个真空的理体转成了整个太虚空,变成一个顽空。虚空当中有光明的部分跟黑暗的部分。光明的部分就继续保持虚空的相貌;黑暗的部分跟我们这个昏昧的心再接触,就产生了地水火风的四大。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