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虽然我们迷了,但是我们本性没有失。我们不能说我们失掉真如本性,不能这样讲,我们只能够说迷。好像说,一个大富长者家里很有钱,这个儿子他偏偏不在家里面待着,就跑到外面去做乞丐。做乞丐做习惯了,他已经忘了他是大富长者的儿子,在这个一期的身心世界当中追逐。有人今天送他一个馒头他很高兴;今天没有饭吃,他很悲伤。他都不知道,只要回家以后他什么珍宝都具足了。但是他在迷的时候,他的家庭也没有失掉,他家的珍宝也没有失掉,随时等待他回家。所以我们凡夫只能够说迷,但是我们没有失,迷惑而不失。换句话说,我们还是有希望可以回家的。
当然,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样?我们讲“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先找到我们的家。找到我们的家,我们看到,我们前面所说的都是在妄想中去找,你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真心,不是的。就是你妄想生起的时候,你生起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时候就是回家的路。妄想的本身就是回家的路,离开了妄想就没有回家的路了。佛陀说“如我垂手等无差别”,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真妄不二的道理。
继续阅读
好,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凡夫迷惑的状态。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个样子?是两层的迷惑所构成的。
癸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分二:子一、陈请。子二、开示。
好,我们看癸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
这个标指,指的标月之指。这个指头指的是佛陀的教法,月亮指的是我们众生的心性。佛陀假借教法来开显心性,也就是要我们借教观心的意思。从一个标月指的譬喻,来开显我们见性是无所归还的。
我们为什么有妄想?因为有外境才有妄想——你赞叹我,所以我很欢喜。所以这个妄想怎么样?总有一天要归还给别人,因为你跟别人借的。因为他讲了这句话,你才欢喜;这句话消失的时候,你欢喜的心要归还——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就要归还给别人。但是真如本性是不随外境而生,也不随外境而灭,它没有所谓的归还。开显这个道理,这“有还”跟“无还”的道理,这一段佛陀讲得很清楚。
好,我们看两段。第一段,陈请;第二段,开示。
子一、陈请
【第十七讲图二】
这个地方是阿难尊者一方面陈述自己的心得,一方面请佛陀继续的说法。我们看经文。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这个地方有四小段。前面的三段是阿难尊者陈述他自己听到前面一段“约垂手显见性无减”以后,他个人的心得。
我们看第一段。阿难尊者他承受佛陀慈悲的救护以及一个深刻的教诲。教诲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教诲一个所谓真妄不二的道理。在妄想当中,其实我们的真性没有失掉。你说这个百千大海变成一个波浪,这个波浪它也是水的一部分,它也没有离开本性。从这个真妄不二的教诲,这个时候阿难尊者非常感动而垂泪,可以说是悲从心来,眼泪不自觉地掉下来。这个时候很自然地交叉双手,现出一个合掌的姿态,表示一种虔诚恭敬来白告佛陀说,我阿难尊者身为一个凡夫,虽然承蒙佛陀如是的一个微妙不可思议的开示,讲到真妄不二的道理,我试着觉悟到我这个微妙光明的心性,是本自圆满而且是常住不灭。这个“常住心地”指的是它的体性,不随外境而生灭。“元所圆满”指它的功能作用是本自具足、不假修成。我们这一念心本来就具足无量的德能,它本来就具足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开发出来,它有这种可能性。这个地方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