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7 / 8)

到阿难尊者的觉悟。

但是,阿难尊者在觉悟了以后,他在修行过程有障碍。我们看他是什么障碍。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说,我有一个问题,佛陀您说我这个寂常心性不生不灭,是我的本来面目,是我整个生命的根源;我之所以会吃饭、会睡觉,都是因为有它的关系。但是这个地方,阿难尊者说,那跟我现在的理解有所不同哦。佛陀啊,您想想看,我现在能够觉悟佛陀的说法,能够听到佛陀的法音,我怎么会听得到呢?我现在还是用我这一念的攀缘心去听您的法,然后从您的法当中产生瞻仰。这个瞻仰就是一种分别嘛。上下的分别,我才了知的。

往下看,就知道阿难尊者的心情。我们再看。

“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我一路走来,从小到大,我拜佛就是用这一念攀缘心,攀缘佛像去拜佛;我出家,也是攀缘佛陀的三十二相而出家;我现在听法,明白了寂常心性,也是靠这一念妄想心来明白道理。那么现在佛陀您告诉我说,我的生命的根源是这一念的寂常心性。我突然间空空地得到这一念寂常心性,这个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一个寂常心性。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我根本不敢去直下承当它就是我的本来面目。

这个地方古德解释说,为什么阿难尊者不敢承当呢?阿难尊者的想法是这样,我的心要有造作、要有所分别,而寂常心性是无分别的,它根本没有作用。佛陀您看,我从现实生活讲我的道理给您听,我为什么听闻佛法?就靠我这一念妄想心。我离开了妄想心,根本没办法听闻佛法。所以我怎么敢去承当我这一念的寂常心性?我不敢承当的。

这个时候,当然阿难尊者很如实地表达他听到前面的开示以后他的心情— —这叫陈述他的心情。这以下,当然阿难尊者对佛法还是有信心的,他知道这个问题出在他自己。这个时候,唯愿佛陀哀愍我等凡夫众生,继续地宣示圆满的大乘妙音,来拔除我心中的疑根,让我真正地能够放下妄想,让我真正地安住我的佛性,而走上无上的菩提之道。

这一段的经文,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是积迷已久,就是迷惑太久了。这个人乞丐做太久,你告诉他说,你这个人是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他根本不敢去相信。所以,虽然悟到了真实的心性,不敢全体地放下妄想而直下承当,而变成一个进退两难的情况:我现在用妄想,你告诉我另外一个寂常心性,但是我不敢放下我这个很熟悉的妄想,我也不敢去承当这个寂常心性,变成进退两难。那么这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蕅益大师说,问题只有一个,就是阿难尊者他听了这么多法以后,没有用这个教法来观察他的内心,没有回光返照。他只是明白了道理:哦,这是寂常心性,它是不随外境而生灭的,它也是没有所谓的增减的。他总是觉得这个心性跟他是没有关系的,他没有借教来观心,没有回光返照,没有在妄想当中把它找出来。就是缺乏观心的法门,有教无观,所以造成这样的一种迷惑。

子二、开示。分二:丑一、以喻总明。丑二、就体别简。

我们看佛陀的开示。

这个地方的开示分成两段:以喻总明、就体别简。

丑一、以喻总明

先讲出一个譬喻,来作一个总相的说明。

我们看经文。

【第十七讲图三】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这个地方佛陀就先把阿难尊者的障碍点指出来。说,你之所以未敢承当你的寂常心性,你之所以不愿意放下你的攀缘心,就是你现在还是用攀缘心来听法,你根本没有回光返照。那么这样有什么结果呢?你用攀缘心来听法,所听的法也变成一个生灭的因缘,不能得到真实的法性,不能得到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