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图一】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一直不敢承当他的寂常心性,他还是愿意去承当他的攀缘心。佛陀怎么破他?就说,假设你现在还以攀缘我音声的这个缘影之心当作你的真实心性,那这个时候你要注意一个问题:身为一个真实心性,它离开了你所分别的音声,应该有它自己的体性。也就是说,你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外面的音声而有的,那你迟早要还给它。因为你跟它假借的,从什么地方来,你要还给它。如果说它是一个真实的心性,是你的本来面目,你不应该还给别人。因为它就是你自己,你还给谁呢?所以,如果说它是真实的本元心地,那么声音离开以后它应该还在才对啊——离尘应该是有体的。但事实上不然。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譬如说有一个客人,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身为一个客人,他到了晚上就暂时寄住在一个旅馆之中。他是怎么样呢?暂时地休息,吃一餐饭,住一个晚上,隔天早上又离开了。所以,身为一个客人,他在这个旅馆当中是不可能长久安住的。这生灭心它让你高兴、让你悲伤,这只是来来去去的一个一时的因缘。但是我们的寂常心性是一个“旅馆的主人”,它没有所谓来去的情况,它永远在那个地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很清楚地照了万物。
以下合法。“此亦如是”,这个真妄之心的道理,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它真是你阿难尊者的真实心性,它应该没有来去的情况,怎么会离开声音而没有它的自体呢?我们今天得到这个答案,就是说,真心、妄心最简单的差别:妄心,你一定要归还给别人,它从什么地方来,就回到什么地方去;真心是不用归还的。
比如说我们打坐。我们打坐的时候听到很多鸟叫的声音,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产生迷惑。你认为鸟叫声是真实的,然后执着它,然后你就起欢喜心,开始心动,“仁者心动”。那么这个时候,你欢喜心生起的时候,本来打坐心很平静,现在开始生起一个波浪——心动,我保证你这个欢喜心迟早要失掉。因为你是假借这个声音而有的。鸟不再叫的时候,如果鸟开始在哭的时候,你就开始痛苦了。如果是真心,你在打坐的时候听到鸟叫声,你听得很清楚,但是你心不动。你很清楚,声音来、声音走,但是你不动。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不动很重要,你很清楚。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够了解万物,其实不必。比如说我现在看大家,我很清楚,张三、李四,但是我心不动。不动的时候,我们就不随外境而生灭,就能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你这个菩萨道走得就能够“首楞严王”,能够究竟坚固。
阿难尊者一直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够明了万物。这是不对的。你也可以不动而了解一切法。你看我现在很清楚知道声音来、声音走,什么事情来、什么事情走,但是我保持不动——不迷、不取、不动,但是我也是很清楚。
所以这个地方——我再告诉大家一个观念:我们不一定要用妄心才能够去造业,不一定;我们也可以用真心去造作很多的功德,重点是它不动。
不动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所以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自己心动。我讲实在话,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会伤害你。只有一个人会伤害你——就是你自己会伤害你自己。真的,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你会发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伤害自己,外境只是一个助缘。它没有理由伤害你啊,它怎么可能跑到你心中伤害你呢?它是在那边动,你自己跟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