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还在。问题不是你想不想,问题是你那个颠倒的心没有消除。你用石头压下去,禅定失掉了,石头搬开,春风吹又生!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要生起观照。那个不动,是先有观照才不动的,不是无想的。这个地方,大家要把外道的这个冥谛分清楚。
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分二:卯一、承责咨请;卯二、正示无还。
好。我们看第二段,寅二,示见性无还如天上月。这地方分两段:一,承责咨请;二,正示无还。
卯一、承责咨请
“承责咨请”,是阿难尊者承蒙佛陀的诃责以后,他有所觉悟了,知道从教理当中要观心的,这个时候再进一次地启请。看经文: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阿难尊者说,我现在知道,我的攀缘心都是跟六尘借的,到最后都要还给人家。就像客人暂住旅馆,休息一下就要离开了。那么佛陀说我这个微妙光明的心性是无所归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希望佛陀依止大悲心为我等凡夫众生再进一步地开示,到底我把所有东西都还给别人以后,我剩下什么?我们讲本来面目、直下承当,就是什么是你自己,到底我是谁,谁最能够代表我自己?
在本经的观念,你先把借来的东西都还掉,就能够找到你自己,先把你借来的东西都还掉。你从下面走上来,你只是一个人而已,什么都没有,就一个人,然后你跟学院借一个书桌、借一把椅子、借一支笔、借一张纸在那边写字。你现在很多东西,有桌子、有椅子、有笔、有纸,但是这个桌子、椅子、笔跟纸是跟学院借的。你离开的时候,笔还给人家,纸也还给人家,桌子也还给人家,椅子也还给人家。剩下呢,剩下就你自己了。从这个地方你就慢慢体会。
我只能够先讲到这个地方,下面佛陀会详细说明。
卯二、正示无还。分三:辰一、月喻显法体;辰二,以可还显不还;辰三、结不还是本心。
正示无还。佛陀告诉我们说,当我们六根攀缘六尘的时候,我们借了很多很多的因缘,这些因缘我们死掉以后都要还给人家的。有一个东西你不用还给人家的,那就是你自己的东西。这上面有三段:第一个,就月喻显法体;第二个,以可还显不还;第三个,结不还是本心。
辰一、月喻显法体
我们首先看第一段,是藉着月亮的譬喻,来显现这个法的自体、法体,就是真如本性的自体。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陀正式要开显的是见性,但是他必须假借见精来开显见性。所以佛陀说,比如你阿难尊者现在看到我的相状,你是怎么看到呢?是假借见精,就是见分。我们前面讲到本见就是见性,它是没有能所的,它看到一切法很清楚,但是它没有能所。但你念头一动以后就产生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产生能所。而见分照了万物的时候,它是第一念,不带名言,所以讲“见精明元”。这个见分是本自清净光明——这个光明不是本性,但是因为它不带名言的分别,是第八识的自体分,唯识学说它是依他起性。所以,尽管它是带妄的,但是它本身已经不是见分跟相分产生执着以后的遍计执,至少不是遍计执。
所以,尽管见精本身是一个带妄的东西,但是它本身还没有生起分别。第一念还没有分别的时候,说“此见虽非妙精明心”,这个见分虽然不是我们真实的精明的心性,但是就好像是第二月,已经不是月影。
这个地方讲出三个东西:第一个,月亮,真实的月亮,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见性。第二个,“第二月”,我们一直捏眼睛,捏了几次以后,看到月亮旁边产生一个月影,一个模模糊糊的月亮的影像,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