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有,也不对;你说它完全没有,也不对。两个都不对。这个时候大家就茫然不知了,不知道佛陀在讲什么。
我们看经文: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在法会当中,特别是三果以下有学的凡夫跟二乘,听闻佛陀讲到前面的观念说,见性是离一切相,“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又即一切法,又能够“不离当处常湛然”,随缘显现一切的万物,这个时候心中可以说是一片的茫然不知。
不知道什么呢?不知道这个现前一念心性的“终始”。这个“终始”,蕅益大师解释得最好。蕅益大师说,什么叫作“始”,什么叫“终”呢?这个“始”,蕅益大师说是我们有漏生命的开始。我们本来就是一念心性,这么一念心性刚开始是怎么惹尘埃的呢?就是一念不觉、一念的妄动,因为一念的妄动而不守真如本性,才开始有生死轮回。这就是事情的一个开始——一念的妄动,一念的不觉。那么我们这些尘埃什么时候结束呢?就是一念的觉悟。当我们慢慢地经过六波罗蜜的修学,回归本性,这个时候轮回就消灭了,就叫作“终”。其实不管“始”、不管“终”,不管我们怎么颠倒,我们怎么造善、造恶,我们始终都没有离开一念心性。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从来没有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只是我们当面错过而已。不是说你以前没有学佛、没有学《楞严经》,现前一念心性就不存在,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所以,一念心性开始出问题,就是一念不觉。它最后的问题的消失,也是一念的觉悟。
凡夫跟二乘对这个道理实在是不了解,所以感到非常的惶恐惊怖,对于这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可以说心中不知所措。你说它有也不对,但是你说它完全没有作用也不对,因为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造善造恶,一念心性的确会显现快乐的果报跟痛苦的果报,它的确是会产生一定的功能作用。那么对一念心性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寅四、世尊安慰
我们看第四段。大慈悲的佛陀安慰开示这些有学之人。
我们看经文: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这个时候,佛陀在开示这个道理之前,先作一番安慰。佛陀那一念清净的大悲心中,了知这些有学之人的心中——他的魂虑、他的思虑当中充满了忧虑不安,对于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可以说是茫然不知,而产生忧虑不安。所以佛陀内心当中产生一个怜愍之心,安慰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说:诸善男子!佛陀身为一个无上的法王,“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对于整个真谛跟俗谛的道理都得大自在。那么身为一个无上的法王,只要是这句话从佛陀口中说出来,就具足五种功德:
第一个,他是真语者。什么叫真语呢?蕅益大师说,无有虚伪。佛陀所宣说的法都是真实不虚的,没有一个是佛陀捏造出来的,都是真实不虚的。第二个,实语者。什么叫实语呢?我们以下根据蕅祖的注解,就是合乎真理。他是称理而说的,佛陀讲的话都是合乎真理的。第三,如所如说,这是讲佛是如语者。什么叫如语者呢?三世不变。佛陀讲的话,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佛陀说我们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的,是当体即空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样。这一念清净的心中随时产生善恶的作用。这句话也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这样。所以,如语者就是三世不改变的。第四,不诳语者。什么叫不诳呢?心境相应,佛陀所说的话是契合众生根机的,佛陀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