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3 / 8)

典会在人世间流通。你不要以为这个道理很深奥,只要这个经典在人世间流通,表示这个经典是适合我们修行的,否则佛陀不会宣说的。佛陀不会讲一个道理让你根本做不到,不可能,因为他是契机嘛,他是一个不诳语者。所以诸位记得,只要你现在还可以看得到这一部大乘经典,每一部经典你都可以做得到。做多做少而已,不可能做不到。做不到的话,佛陀不会宣说,讲这没有用。所以佛陀的话是不诳语的。第五个是不妄语。什么叫不妄语呢?叫悬见未来,佛陀对于整个因缘能够事先知道,能够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而事先宣说。

只要一句话从佛陀嘴巴里面讲出来,就具足这五种功德。

那么佛陀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就是说,佛陀的话跟外道是有所不同。你看末伽梨外道,他讲话就是所谓的为了成就四种不死的功德,而产生一种错乱的论议。矫乱就是错乱。

这个不死的矫乱论议是这样子的:外道认为说话是很重要的,在整个身口意当中说话最重要。他说,我们一个人如果来生要生到长寿天,你说的话绝对不能误导众生;你只要讲的话不误导众生,你来生就一定能够成就长寿天。怎么叫不误导众生呢?他讲的话都是讲“亦有亦无”、“亦生亦灭”。你问他这件事是对还是错,他说也是对、也是错。你说这件事好不好?也是好、也是不好。他就这样回答你。这个在佛法中叫作戏论,完全没有真实道理,他等于是在逃避责任嘛。这种情况就是说,没有真实义理的。

所以你应该要好好地去思惟,不要辜负了——这个“忝”就是辜负,不要辜负佛陀对你的哀愍跟佛陀对你的期望。

好,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蕅益大师说,佛法也讲即空、即假、即中,外道也讲亦有亦无、亦空亦假。为什么佛陀讲就对,外道讲就错呢?这个道理在哪里呢?我们讲一下。

佛法的道理是有方向性的,外道的道理是没有方向性的、是笼统的。因为佛法的道理是要你会归到一念心中,让你去观心,从观照你一念心的即空、即假、即中当中去找到你真实的相貌,所以佛法的道理是会归一念心性的,能够产生真实的受用。外道的道理没有会归一念心性,它是向外攀缘的,所以变成戏论。就差在这个地方。一个有回光返照,一个没有回光返照,就差在这个地方。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是佛陀的安慰。换句话说,佛陀说的话都是真实语的,绝对不是说,只是一个戏论而已,是可以做得到的。

丑二、会通真性一理 分二:寅一、文殊述疑启请;寅二、如来垂慈示答

好,我们看下一段,会通真性一理。

前面我们看到,佛陀都是用否定的话来说。佛陀说,我们的真如本性不是绝对的没有,也不是绝对的有。你看都是用否定的,对不对?它不是空,它也不是有。现在,佛陀用肯定的口气来讲。那到底是什么?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那它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佛陀把一切的万法会归到一念心性,开始用肯定的话来加以说明了,会归到真如本性的道理。

这地方两段:第一段,文殊述疑启请;第二段,如来垂慈示答。

寅一、文殊述疑启请

【图一】

我们先看文殊菩萨的启请。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这个地方首先标出众生心中的疑惑。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开始讲话了。文殊师利菩萨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