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吉祥。当然了,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古佛再来。他身为与会大众的菩萨的上首,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就愍念法会中这些三果以下的有学之人,因为他们对于真如本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产生了疑惑、产生了惊怖。那么他就在法会当中站起来,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告佛陀。他说,世尊!三果以下这些有漏的有学,不能够觉悟“如来发明二种”。哪两种呢?就是见性跟色空诸法。这个“色”指的是一切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空”是指虚空。色空加起来就是包括一切的缘起法。那么,这些有学之人不能了解一念心性跟宇宙万法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的是跟非。“非”就是讲这个心性是离一切相的,“是”就是讲心性是即一切法的。对这个观念还是不清楚。文殊菩萨说,世尊!现前所缘的色空等因缘诸法,如果它是见的话,都是见性显现的话,那你应该能够把它指出来;如果它都不是见性,那么我们应该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对于这个是跟非两种意思——这个“是义”跟“非义”这两个真正道理的归趣都不明白,所以产生惊怖,并不是过去生命当中缺乏大乘善根。也就是说,他们是有善根的,只是一时的不明白而已。所以惟愿如来依止大悲心,再加以详细地开示:这些缘起的万法跟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的见性这两个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是怎么样。为什么说这两个是“无是”而且是“无非是”,这道理是在哪里?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过去习惯性是单向的思考。说它对,我们就永远是说对;说错,就永远是错。我们很难说是即空、即假、即中,把空跟假两个东西同时思考,这个很难。所以说,佛陀在讲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很多人就一时不能接受。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就出来打圆场说,他不能接受,不是因为没有善根,只是刚刚开始接触,一时还不能完全接受。希望佛陀再继续地讲下去,就能够接受了。
寅二、如来垂慈示答 分二:卯一、示妙体绝待;卯二、示迷悟得失
好,我们看第二段,如来垂慈示答。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示妙体绝待;第二个,示迷悟得失。
卯一、示妙体绝待 分二:辰一、正明绝待;辰二、引例释成
先讲真如的体性是离诸对待的。什么叫离诸对待呢?当我们要悟入真如的时候,不能有对立的思考。它不是对,也不是错;不是善,也不是恶。你要离诸对待,才能契证真如。因为它的体性就是这样,是离诸对待的。我们这里分两段:第一个,正明绝待;第二个,引例释成。
辰一、正明绝待
先正式说明真如本性是离诸对待的。我们看经文:
【图二】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前面佛陀是用否定的方式来开显心性体用的关系,这个地方佛陀开始用肯定的方式。
首先我们把见性——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摄用归体。摄用归体怎么说呢?佛陀告诉文殊菩萨跟法会大众说,其实这十方的一切如来,还有成就法身的大菩萨,他们一念心当然有时候缘众生的境产生大悲心、缘诸佛的境产生大智慧,但是当他把菩萨道收摄起来,安住在一种“自住”——这个自住就是自受用,这些法身以上大菩萨内心安住在自受用的真如三昧或者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他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他证得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能见的见分(这个见分包括见、闻、嗅、尝、觉、知,那个心法的功能)跟见缘(我们所受用的这些万法),这个见相二分,都只是一个生灭的影像,都是心性所显现的一个影像而已。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它们就像虚空的华(花),是梦幻泡影,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