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7 / 8)

。这就是一念相应。

但是我们一般人的念头,这个善业要做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要去触动真如的功德,很难、很难,一定要经过教育。我们总是认为,“有所得” 去造善对我自己比较有利。刚好相反,你有所得的造善,你还是活在阿赖耶识,还是活在业力当中、活在妄想当中。你要突破你的业力。你看,一个人生命要产生很大的改变,第一件事情,发愿。发愿以后你就依止你的愿望去做,这个时候你改变很快。要是不发愿,你所造的善都活在自我意识、活在个人的私心,你这业要转很难很难,你很难跳脱阿赖耶识过去的业力。当然,阳羡生他没有学佛,所以他的相应也只是一念的相应,很可惜!那么我们佛法可以怎么样?念念相续。因为你懂道理,你可以强迫自己依止本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地方就是讲到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辰二、引例释成

我们看辰二,引例释成。看经文:

【图三】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前面佛陀讲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这以下佛陀引用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证明它的成立。

佛陀说,文殊菩萨!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身为一个文殊菩萨,你这个真如本性现出一个文殊菩萨的身心世界出来。那我问你一个问题,难道离开了你这个文殊的身心世界,还有另外一个文殊菩萨吗?或者说还有一个非文殊菩萨吗?这个“无”就是“非”。提出这个问题。

文殊菩萨说:“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文殊菩萨回答说,其实我是唯一的代表文殊菩萨的身心世界。除了我这个唯一的文殊菩萨以外,根本没有另外一个叫作文殊的,没有。为什么这样讲呢?假设离开我这个文殊的身心另外有一个文殊,那么就有两个文殊菩萨的自体了。但是我这个文殊在因缘上也不能说没有文殊的存在,就是一个文殊菩萨嘛。所以在这当中,没有所谓的“是文殊”跟“非文殊”这种对立的思考。其实真如本性全体不变、全体随缘,就现出一个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文殊或者非文殊可言。

这个道理到底是在讲什么呢?我们以法——真如本性的法来合这个譬喻。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佛陀说,身为微妙光明的真如本性,跟一切万法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个真如本性,本来就是微妙光明、跟无上菩提的智慧相应的一个清净圆满的真心,因为一念的妄动而随缘显现了色空,还有相分,还有能闻的见分。所谓的身心世界就是一念的妄动而产生的,全体不变、全体随缘。也就是说,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你不能够说离开了你身心世界还有真如,不能这样讲。它就代表你所有的真如了。真如是不可以分割的。

继续阅读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就好像说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我们看到了月亮,叫第一月;但是你把眼睛捏了几下以后,你再看月亮,诶,突然间产生一个朦胧的月亮,这叫第二月。那么为什么有第二月呢?没有第一月,就不可能有第二月。你就是就着第一月,然后你产生了妄动以后,才看到了第二月。朦胧的月亮是由清明的月亮而来的,所以“谁为是月?又谁非月?”那么到底谁是月亮的本体,谁又不是月亮的本体呢?所以佛陀告诉文殊菩萨说,其实你只要了解月体是本真的,就是一个月亮,只是月体它有随缘的作用,因为你眼睛捏了几下,它随顺你眼睛捏的关系显现一个朦胧的影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