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讲】(2 / 7)

显自性。

子一、约外道简别自然 分二:丑一、疑请;丑二、开示

我们看第一段,对外道简别自然。先就着外道来简别,我们这一念心性绝对不是自然。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疑请”,第二段是“开示”。

丑一、疑请

首先我们看,阿难尊者心中有疑惑而请示佛陀的情况。我们看第一段。

【图一】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这一段,是阿难尊者领纳了佛陀前面十番显见中前七番的经文所得到的一个心得。阿难白告佛陀说:世尊!诚如佛陀您前面所宣说的教法,您老人家说“觉缘”——这个觉,指的是我们心性的本体;这个缘是指心性随缘生起的作用,我们讲见分。所以这个“觉缘”等于是体用双举。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的体用,从空间上来说是遍十方界的。为什么遍十方界?因为它无相。你看一个无相的东西,它就特别的广大。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湛然常住、性非生灭”,它永远存在,而且没有生灭变化的相状。

所以蕅益大师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怎么样?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十世指的是整个空间相,古今指的是时间相。我们这一念心本质上没有时间相,也没有空间相。它的本质是这样子的。这一段,阿难尊者等于是引用佛陀前面的开示,谈自己所得到的一个正确的心得。这句话是正确的。

这以下第二段。他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我们看经文。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引用两种外道的思想:第一个是邪因缘的思想,第二个是无因缘的思想。我们先看邪因缘。邪因缘有两种思想,先看第一个。

佛陀您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遍十方界,是湛然常住、性非生灭的,那么跟这个“先梵志”——梵志的先祖,所谓的娑毗迦罗,这是六师外道的其中一个自然外道,他提出一个观念——冥谛的思想。这个娑毗迦罗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处的禅定,在禅定当中能够观察过去八万大劫的整个生死流转的过程,但是八万大劫以前他就看不到了。他只看到昏昧不明的一个相貌,就认为这个昏昧不明的相貌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起点,因为他看到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前就没有了,他就认为在八万大劫之前那个昏昧不明的状态是整个生命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是从这个地方来。就把这样的一种状态叫作冥谛。就是这种昏昧的、不明的状态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叫作冥谛。这个叫作邪因缘,以这样子当作生命的因缘。冥谛,这是第一个思想。

第二种,投灰外道。这个投灰就是一种苦行外道。这种苦行外道他是把身体放在火灰上去烧。“等”,苦行外道很多,比如说持牛戒、 持狗戒等等差别的种类。这种苦行外道提出什么思想呢?说宇宙间有一个真我——真实不变的我,这个我是怎么样?遍满十方界的。

这样子讲,阿难尊者就有问题了,说佛陀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遍十方界、是不生不灭的,那么跟外道的冥谛、跟这个真我的思想到底是有什么差别?提出这一个疑问。这是提出外道两种邪因缘的思想,其次提出一个无因缘的思想。而且世尊您老人家也曾经在楞伽山开演《楞伽经》的时候,为当机的大慧菩萨来开演如此的道理。您老人家说,外道这种种性常说一切法是自然而生。外道说,为什么高山很高呢?这是没有理由的。为什么大海这么深呢?这也没有理由。为什么鸟会飞呢?这也没有理由。也就是说,这一切的万事万物是自然形成的,没有理由的,所以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我们只有活这一生,今生死掉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