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偶然的因缘就结束了,就“人死如灯灭”了。所以这个外道的思想就产生一种断灭。
所以,佛陀为了破除外道的这种自然知见,宣说了因缘观,说每一件事情“事出必有因”。鸟为什么会飞,它背后有它的因素;这个狗为什么在地上行走,也有它的道理。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它的因缘。佛陀用因缘观来破除外道的自然知见,所以说他这个因缘观不同于外道这种自然的思想、自然的境界。
所以说,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所要质疑的,主要是这种邪因缘的思想、自然外道的思想。这是提出他的一个疑情。这以下请佛开示。我们看经文: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我阿难尊者身为一个凡夫,依我的观察,这个觉性—— 现前一念心性,它应该是自然而有的。佛陀您说“众生本具”而且是“非生非灭”,远离一切凡夫的虚妄分别跟种种颠倒之相,所以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因缘而有。那么这样子讲,这个现前一念心性跟外道的自然理论到底有什么差别呢?请慈悲的佛陀开示这两种的差别,使我们凡夫不落入外道的邪见,而获得真实的、微妙觉悟光明的心性。这一段,等于是阿难尊者提出了自己对这一念心性、这种自然的思想的一个疑情。
丑二、开示
我们看丑二,开示。
【图二】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佛告阿难”,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我现在依止种种的善巧方便,用前面七种方便法门来开示、来破妄显真、来显现这一念心性,而且我是以一种大乘了义的真实教法来告诉你,而你现今不但尚未开悟,还把它当作是一种自然的道理。这一段话,这个“汝犹未悟,惑为自然”,古德的注解说,这一段有一点诃责之意。佛陀就说了,阿难,假若我们这一念心性是如同外道所说的自然,那你应该要详细地分明它是以什么为体性。
继续阅读
这个地方我们先说明一下。外道提出了冥谛也好,真我也好,它一定有体性,有它的相状。比如蕅益大师说,冥谛是以昏暗跟虚空为体。他说冥谛是怎么样?以广大的虚空,而且是一种昏暗不明的相状来当作它的体相,一定有一个相状。那么真我呢,蕅益大师说是以虚空跟光明为体。什么叫真我呢?第一个,它是广大的虚空;第二个,它是一种光明相。所以,外道提出一种自然的理论来当作生命的根源,它们的特色是一定有一个相状,他会明确地指出什么相状出来,就是它的体相。那么你说我们这现前一念心性是等同外道的自然,那请你讲出来,这一念心性是以什么为自体?因为身为自然的体,一定有它的相状。那请你把它的相状明确地指出来,你不要含糊笼统。
这个时候,佛陀就继续地来开示。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 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佛陀说,你姑且来观察我们这微妙光明的一念见性——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到底它是以什么当作自然的体相呢?这一念心性是以光明之相为它的自体,还是以黑暗之相、还是以虚空之相、还是以阻塞之相为自体?古德说,宇宙万法,这四种相状就表达无遗了,就是光明相、黑暗相、虚空相、阻塞相,一切万法不离开四种相状。这以下佛陀就正式地破除阿难尊者的疑惑。
他说,阿难,假设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以光明相为自体——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哦,它是光明的。好,你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