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4 / 8)

相互发明,来开显这个见性不是一种见分。在前面的八科,佛陀开显见性的方法都是借用显体。因为见性是离一切相,你没办法讲话,你一讲话就不对,就不是见性的本质了,我们只能够从作用——你能够看得到光明、能够看得到黑暗入手,所以我们知道见性的存在,是从作用当中可以推理见性是存在的。

但是到第九科的时候,佛陀开始否定见分了。见分不能代表见性,因为见分是依他起。身为一个作用,它毕竟有业力的因素、环境的因素——有因缘的因素。但是身为见性,它是圆成实性,它没有因缘的因素。所以到这一段的时候,佛陀的口气跟前面不太一样。前面是假借见分来开显见性,这个地方就开始说明,其实见分还不是见性,它还是因缘法,开始把见分摄用归体了。

好,我们分三段。一,引昔致疑;二,对理征破;三,正示见性。

子一、引昔致疑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阿难尊者引用往昔的教法而生起疑惑。我们看阿难尊者到底生起什么样的疑情。

【图二】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阿难尊者在前面的经文当中得到一个结论说,佛陀!假如我这一念微妙的心性不是因缘所生,因为它有一个不变的体性,它变中有不变,所以你不能说它因缘生,你不能说它绝对因缘生。那么这个地方跟佛陀所说的道理是有点冲突的。怎么说呢?世尊您过去曾经在成道以后跟诸比丘宣说,说我们这个能见的见性产生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它必须具足四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它的作用:

身为一个见分,它必须有虚空。这个虚空包括了一个虚空的相状跟一个所缘境,距离跟所缘境。

第二个,光明,有光明相。

第三个,因心。这个心有五种缘:有种子,过去的业力的种子;有作意,第六意识的作意;还有第六意识的分别依、第七意识的染净依、第八识的根本依。有五种缘,因心有五种缘。

第四,因眼,要有眼根。

总而言之,我们的眼睛这个见的明了功能要现前,要“眼识九缘生”,要有虚空的距离、有一个所缘缘、有光明相、有种子、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跟眼根。如此一来,这个心性的了别功能是假借九缘而生。那你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非因缘而生,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这一段经文的疑情,我们先解释一下。佛陀在唯识的方便教法当中曾经明确地说明“眼识九缘生”。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能见的见分,所谓依他起性,要假借内在的业力的种子跟外在环境的因缘,还有光明、虚空的因缘,才能够生起了别的作用。

阿难尊者就用唯识的教法、唯识的“心”来质疑一念心性。现在我们有两种心:第一个,唯识所谓的心;第二个,是《楞严经》的心。这两个产生了矛盾。唯识的心要假借因缘才能够生起,要有内在的种子、外在的环境的刺激,根境和合才能产生心识;而《楞严经》的心是众生本具、不生不灭的,它不需要外在因缘的和合。那么这样子,唯识所谓的心跟《楞严经》所谓的心性岂不是产生矛盾吗?阿难尊者对唯识的心法跟《楞严经》的心法产生的矛盾,提出他的疑情。

子二、对理征破 分二:丑一、直明昔说随情;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看佛陀怎么解释。子二,对理征破。这当中有两段:一,直明昔说随情;第二个,正显见性非缘。佛陀先直接地说明,过去唯识的教法是随众生的情执而宣说的。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佛陀说,阿难尊者你要知道,我过去在唯识当中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因缘而生,有根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