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5 / 8)

碰撞才产生心识。所以,这念心在因缘当中是不断地因为不同的环境而产生不同的心态。这种因缘所产生的生灭的心相,不是我这个大乘圆满第一义谛的教法,而是一种方便的教法。

佛陀讲到“心”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叫作随情说,随顺众生的情感而宣说的。凡夫是有情感的,所以佛陀讲到我们的心——你看,你为什么会产生高兴的心、产生悲伤的心呢?首先,你过去有这样一种习惯的种子;其次,要有人刺激你,你才会高兴、才会痛苦。这种“心”佛法也承认,这叫生灭心——唯识的心,有过去的种子跟现前的因缘的和合。但是,这样的说法是佛陀为了随顺众生的情感而说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佛陀在讲到《楞严经》的时候,就撇开众生的情感,随智而说,以佛陀自己无分别智慧所照见的心来说。就是我们这念心啊,是不生不灭的,是迥脱根尘的。它的存在不需要根尘,只是由根尘的因缘让它表现出来而已。没有根尘,它还是存在,只是我们没有把它直下承当,只是我们错过这个机会而已。

所以,前面佛陀所宣说的唯识教法是随情而说的;这个地方佛陀开始开显我们的本来面目,是随智而说的,讲到了义的教法。先把这个观念讲清楚。

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图三】

我们再看第二段,正显见性非因缘。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不假借因缘而生的。我们看第一段。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佛陀为了把凡夫所谓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作一个对比,举出一个譬喻说阿难!我再一次地问你一个问题。一般的世俗人说,我现在能够见到一切万物,那到底在什么情况才叫作“见”,什么情况叫作“不见”?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能够见闻嗅尝觉知,我们姑且对色法来说这个见的功能,到底在什么情况叫作见的现前?什么情况是见不现前?阿难回答说,世间人要能够看到东西,要假借太阳、月亮、灯光三种的光明,才能够使令这个见的功能现前而照了万物万象,这个叫作见。假设没有这三种的光明,就不能见到东西了。

好,我们把这个生灭心要假借光明的引导才能够现前先说出来,这以下再把这个生灭心跟不生灭心加以对比。我们看下面: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果没有三种光明的因缘现前叫作不见,那你就不应该见到暗相;你既然能够见到暗相,就是光明不现前的时候你还是有见到嘛,你见到暗相。也就是说,这只是缺乏光明,你不能说没有见的功能存在,不可以这样讲。我们的生灭心假借黑暗的因缘见到黑暗,假借光明的因缘见到光明,这只是一种一时的生灭的作用。阿难!如果在黑暗的时候我们见不到光明叫作不见、叫作见性不存在,那么你现在有光明的时候不见到暗相,那你也应该说不见了,因为你没有见到黑暗。那么如此两种,光明跟黑暗两种相状相互作用,那你都叫不见,因为你见到光明的时候就没有见到黑暗,见到黑暗的时候就没有见到光明,那这样都叫不见了。

我们作一个总结。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所以,事实上光明、黑暗两种相状是互相地侵夺。你落入因缘法就是对立的,有光明就没有黑暗,有黑暗就没有光明。但是在整个因缘变化当中,不表示说你这一念见性的体性在这当中暂时消失掉。它永远存在,只是说它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