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光明的因缘见到光明,随顺黑暗的因缘见到黑暗,它的体性是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说,不管是光明跟黑暗,见性都是存在的,都能够叫作见。怎么能够说不见呢?见性是恒常现前的。
我们再说明一下。生灭心是假借因缘而有的。你看我们有时候道心很强,有时候我们道心很羸弱,我看任何一个人都离不了生灭心。再大的善根,这个人也会起烦恼;善根再差的人,他偶尔也会起惭愧心。落入因缘法,我们是活在生灭心当中,关键是你怎么样不被它所转而已。你说,诶,他为什么一路走来能够这样子始终如一呢?其实每一个人都会起烦恼,只是说他烦恼现前的时候能够摄用归体,他观到烦恼的生灭,烦恼起来、烦恼灭,能够不随妄转而已。
其实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你不能被它转。那你怎么不被它转呢?你一定要回到你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的生灭心是随因缘变化。我们的业力变了很多的因缘,有时候会让我们快乐,道心很强,有时候会心里悲伤。如果你能够会归到你不生不灭的本性,你就看到整个心,有时道心强,有时道心弱,但是你永远做你该做的事情,就是安住在不生灭心。
所以你要脱离妄想。
子三、正示见性 分二:丑一、直示真性;丑二、腾疑细释
丑一、直示真性
【图四】
我们看下一段很清楚了,“正示见性”。其实脱离妄想,“直示真性”这一段经文很重要。修行,它是先脱离外境。我们在修不生灭心的时候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先脱离外境,不随境转;第二个,再脱离你的妄想,不随妄转,脱离生灭心;第三个,回归本性。
我们看经文: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它非明、非暗、非通、非塞。一个人要能够依止现前一念心性,要知道一个观念:当我们心性遇到光明的因缘,我们见到了光明,但是你不要被光明所转,因为这个见性它不是光明;见暗之时,这个见也不是黑暗、黑暗相;乃至于虚空现前的时候,我们随时看到虚空,但是见性也不是虚空;见塞之时,我们随缘看到阻塞的相状,但是见性也不是属于这个阻塞。
所以我们修不生灭心的人,第一件事情,你随缘吃饭、睡觉、过堂,随顺生命的因缘有种种的相状现前,但是你要知道它只是一时的因缘。你不是过堂,你不是真正地在过堂,你也不是真正地在吃饭、睡觉,那只是随顺因缘而已,你的心性当中都没有这个东西的。所以,我们在修习心性的人,第一个,先脱离外境,离外在的四种境缘。这个离境是比较容易。
第二个,要离心,离你的生灭心。第二段就比较困难。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前面是说明我们这一念心性是远离外境的,不管外境怎么变,你就以不变应万变。但是,我们在外境变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生灭心,应该怎么办呢?
说是“见见之时”……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地方圆瑛法师有很多解释,我们采用圆瑛法师所说当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第一个“见”是我们的“见性”。第二个“见”是讲我们见性的一个生灭作用,叫“见分”。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见性遇到外在的因缘而产生一种见分、产生一种作用,见性转成见分的时候,其实这个圆成实性——这个我空法空的见性已经不是见分了,因为见分是变化的
你说我这一念虔诚的心去拜佛,那为什么会拜佛呢?当然,拜佛的心也是从见性而起,但是它已经不是见性了,它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它只能够是我们借假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