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讲】(7 / 8)

真的一个一时的因缘,所以见性已经不是见分。为什么呢?因为见性它是无分别智所亲证的,它尚且要远离这个见分——有分别的见分,是我们这个能分别的见分所不能攀缘的。所以见性是要离开见分,是见分所不能攀缘得到的。

当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当我们在忆念佛陀的时候,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其实这只是一个方便。你要真正找到你的本来面目,要用无分别智,不能有分别。但是,如果完全无分别,你又不能积功累德。所以,我们讲修空观,还得修假观。修假观你要怎么样?无念中要起念头。但是,在起念头的时候你很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一时的方便,借假修真。所以讲“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性还要脱离你所作用的见分——有所分别、有所作用的见分,它不是见分所能够到达的。所以,身为一个见性,连见分都见不到它,只要有分别就见不到,哪里还有什么样的所谓的因缘、自然、和合相跟不和合相——因缘叫作和合相,自然叫不和合相——这么多的戏论可得呢?

看总结。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身为一念心性,可以说是动念即乖、开口便错,你不能用你的分别心去攀缘的。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你身为一个二乘的声闻人,一向以来只是接受生灭因缘的教法,心胸狭劣,没有广大的智慧,所以你不能通达大乘的不二法门。我今把大乘了义这种不二的法门告诉你,你应该好好地回光返照,先找到你不变的心体;再以这个不生灭的现前一念心性,生起种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妙用。不要对广大的无上菩提的功德生起疲怠懈怠之心,要生起勇猛精进的心,来完成你广大的无上菩提之路。这个是佛陀对阿难尊者跟所有弟子的勉励。

我们在研究《楞严经》以后,其实唯识学还是要学,因为它在讲生灭心。我们不要说完全否定生灭心,我们只是不要随它而转。我问你,如果完全不要生灭心,那你这个人就是禅宗说的“一潭死水”,你有什么用?什么都不动,那你就偏空了嘛。不动,是先求不动,然后再依体起用。所以研究唯识学你会知道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这个时候还是要动念头。但是,你动念头,你是依止不生灭心作根本,“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还真的从百花丛里走过去了,你真的走过去了,但是你片叶不沾身!

刚开始我们要把大乘佛法那个心地法门先抓到。至于它怎么操作,你是做多少?这个我们可以慢慢来。但是,什么叫作“无住又要能够生心,生心又能够无住”,这个道理你要把它先参透。要不然你怎么修行?你完全无住也不对,完全生心也不对,但是我们的一个消息——先找到无住。刚开始先离相,先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先用否定的思考来破自己的相,先求无住。一段时间以后,再重新把你的心门打开,从空出假,积功累德,广度众生,广结善缘。所以先修无住。

那么这个无住,它的次第,先远离外境。你看佛陀讲得很清楚,先远离外境,然后再远离你的生灭心,最后回归到你的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再从这一念心性重新出发,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时候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你心态完全不一样。

这个就是我们整个大乘佛法的消息,你要认清楚它的路头。它是先从否定门入,再从肯定门出,重新再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依止一念心性开始从空出假,彻底地承当。所以,刚开始是彻底地放下,放下过去的这些妄想;放到最后的时候,要重新彻底地承当,这个就是大乘的不二法门。这个道理大家都要想想看,你要去往内去想,往心中去想,它是一个心地法门。

到这个地方,佛陀就直接地开显心性的一个修学次第。这段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