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当我们去回光返照心性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自己的毛病,才会看到我们生命的真实相,所以“觉见即眚”。而真实觉悟的那个就是我们的“本觉明心”。一个人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你看不到自己。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可以起烦恼,不能起颠倒。你看,烦恼在那边动,你住在烦恼当中就完蛋了,就起颠倒了。烦恼在动,你住在真如本性,你看到它动,你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调伏它。所以这个地方说,“觉见即眚,本觉明心”,当我们能够觉悟到这个烦恼问题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正是安住在一个本觉的心性。你一定要怎么样?先远离它,你才有办法调伏它的。
“觉缘非眚”,那么当我们这个觉照的功夫生起的时候,这个赤眚的妄想就不存在了,因为这个赤眚它是不真实的。它不真实,你一观照它,它就消灭掉了。所以,“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当我们这个觉照的功夫生起的时候,它就不再堕于赤眚的过失当中。所以“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就是说,当我们觉照功夫生起的时候,我们已经不再堕于妄想当中,这个觉照的功夫,它已经不堕于赤眚——已经不堕于这个妄想当中,你就是跟它脱离了。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这个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道理,这就是见性的本体跟见分之妄想不同的地方。因为见分是带妄的,而本体是清净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见分出了状况,出现了不好的因缘,这个时候我们心先摄用归体,你就不随它转,你才能够去转变它。这个就是见性跟见分之间的差别。“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身为见性是这样,你的觉性、闻性、知性都是这个道理,六根门头都是这个道理。见性的本体绝对不会随你的作用而妄动。你不管是怎么动,你不管动到天上去、动到人间、动到三恶道,它的本性永远是清净本然,永远是不受染污,所以我们才可能会恢复清净。这个就是见性不同于见分的道理。这一段当然是很重要。就是我们的本性从来不受染污,所以我们才有希望去恢复本来面目。
好,我们看总结。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所以阿难尊者你应该了知,你阿难跟我佛陀,乃至于你整个身心世界,乃至于整个器世间以及十类的有情众生,这整个众生是怎么有的呢?“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就是说,这个六道的十类众生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们见分中的一念的妄动而有的,不是见性本身有这种妄动的。也就是说,都是我们见眚所引生的,而不是见性当中有这个眚,是我们一念心妄动而有,但是见性里面没有这个妄动,所以它可以消灭。“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身为见当中的一个真实的心性,它的体性绝对没有这个赤眚的毛病,所以“故不名见”,所以见性绝对不是见分。
到这个地方,佛陀把清净的本体跟变化的作用作了一个很清楚的分辨。他说,我们一念心性是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本来平等的,但是一念的妄动以后,如果我们往好的地方动,就出现安乐的果报;往不好的地方动,就出现痛苦的果报。但是不管你怎么动,不管你怎么变,心性永远就是清净本然,它不随你妄动。所以这一段等于是从别业跟共业的相互发明当中,把我们不变的体性开展出来。
你看,我们念佛的时候,为什么能跟佛陀感应道交?表示我们的心跟佛陀的心一定有一个共同点,才能够产生感应。如果佛跟我们完全不同,那我们怎么感应呢?佛陀的那一念庄严的心跟我们烦恼的心,那个变的部分是不同的,他往好的地方动,我们往不好的地方动。但这个只是外在的作用,他的本体跟我们的本体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怎么样?感应道交。“能念所念性空寂”,所以“感应道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