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3 / 7)

阐明这个道理呢?因为阿难尊者你经过前面的开示,心中还是依止一切世间的妄想执着,你现在心中还是认为,我们这一念众生的心性必须假借因缘的和合才能够生起。所以你心中还有一种疑惑,以为无上菩提心是要假借外在的因缘才能生起。这个就是阿难尊者最初的疑惑。你看他最初出家,佛陀说,那你怎么出家的?阿难尊者说,我出家的时候生起的菩提心,是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胜妙殊绝而出家的。所以这个菩提心是怎么样?看到一种身相的庄严而出家,那这个菩提心就很脆弱了。因为你看到佛陀三十二相,那万一佛陀变老了、变死了,你心中的相消失的时候,那你出家的心就被破坏了。因为它随境而生,自然会随境而破坏。你不是发自内心的对道理的思惟而发起的菩提心。所以他这个时候还是认为:我菩提心的生起,一定要假借外在因缘的和合才能生起。

关于这一点,古德解释说,为什么发起菩提心不必假借外在因缘、可以直接从道理上思惟而生起呢?因为我们众生的寂常心性是本自具足、不假修得。其实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我们这一念心“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这念心本来就具足菩提心,就是本来就具足如来密因嘛。只是我们一再地受了妄想的干扰,心随妄转,如此而已。所以,既然是我们众生本具的,那么就不必假借外在的和合。也就是说,如果菩提心要假借外在的因缘和合,那凡夫没有一个人可以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只有佛陀才有真正的菩提心。那就没有所谓的“如来密因”的这个道理,那众生就不能够成就这个成佛的密因。

这个地方是说明为什么要破除这个非和合的道理,是因为我们菩提心是不必假借外在因缘就能够生起的,是这个意思。

寅二、正破 分二:卯一、破和;卯二、破合

好,我们看寅二的“正破”。“正破”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破和;第二个,破合。这个“和”跟“合”,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个“和”,是说两个物质互相地参杂而失去了它原来的本质,叫作“和”。比方说,你拿面粉跟水混在一起,参杂以后就变成一个面团了。它已经不是水了,也不是面粉,这种情况叫作“和”,互相地参杂。第二种,“合”,是两个物质的结合,但是没有失去本质。比方说一个杯子,杯盖跟杯子的本身上下地结合,但是这两个东西都没有失去它原来的本质,这个叫作“合”。

卯一、破和

【图一】

首先我们先破第一个“和”。这当中有六段的开示。我们先看第一段,举法标列。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佛陀说:你阿难尊者这个妙净见精——这个“妙净”是指的我们众生本具的见性,是微妙清净的。但是见性要生起作用、要了别外境的时候,它必须要变成一种见分。这个“见精”,就是六根门头这种见闻嗅尝觉知的一种作用,特别指的是一种见的作用,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见分。就是当我们见性要生起作用的时候,转成一种见分。那么这个能见的见分是跟光明之相和合?还是跟黑暗之相和合?还是跟通达之相和合?还是跟阻塞之相和合?提出四个问,把这种和合的相状标列出来。

这以下佛陀来破斥和合的情况,有四段的破斥。佛陀以下的破斥,是以相、体、名、义这四种道理来加以破斥。

第一个是说,其实和合以后,它是不具足和合之相的。我们看经文: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跟光明接触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灯光的光明。你这一念心跟光明假设是互相地杂和了,也就是说,你现在看到光明之相,而光明之相也现前了,而且这个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光明相也互相地参杂在一起,好,那这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