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2 / 8)

穿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然后,我们第六意识再去攀缘这个境的时候,我们讲“心随境转”,自己变现一个境,然后自己被这个境所转。那现在有问题了,我们这念心接触外境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受外境的影响,所以你不应该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是完全分离的,这两个会有作用。

比方说,像你的心,你去思惟你欢喜的亲属,想到你的父亲母亲、对你有恩的人,你心里会产生欢喜的感受;想到你的冤家,想到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你心里会感到不快乐的感受。这是事实。怎么能够说你这一念心跟外境完全是分离呢?不可能嘛。你看孟子。孟子是亚圣,他是善根多强的人!他小时候住在一个菜市场旁边,他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菜市场大家在卖菜的境界,整天就学怎么样卖菜,怎么样把菜整理得很干净。他妈妈想,完蛋了,这个人长大以后就是卖菜的!于是赶快搬家,搬到坟墓旁边。在坟墓旁边,他的心跟坟墓的外境接触,就是怎么样去扮演祭祀,祭祀祖先,做这个仪轨。后来他母亲一看,还不对,把他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就学习人家读书,后来就变成亚圣。如果他妈妈不搬家的话,孟子可能就变成一个很高明的卖菜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的确是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我们心会怎么样?心随境转。所以你不可以说完全不和合,这不合道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把“非和合”跟“非不和合”作一个总结。就是说,外境不能改变我们,但是它可以影响我们。它不能完全改变,因为你还有主导性,因为它没有真正和合。但是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慢慢地影响你。它不能改变,要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

我讲实在话,一个人会犯错,你说:诶,外境改变我。不对!你有选择权。它只是影响你,你不能说外境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我讲过很多次,是你自己要改变,没有一个人会让你改变,不可能!所以你一个人要颠倒,佛陀都没办法。你看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有人堕三恶道。外境可以影响我们,但是外境不能真正改变我们。你能够把影响跟改变抓到,你就知道,哦,原来什么叫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个中道的思想就抓到了。你就知道你应该怎么用功,你就知道怎么善知取舍。这个地方是“破和”。

卯二、破非合

【图一】

这以下卯二,破非合。

前面的“和”是一种互相的参杂,这个地方的“合”是一种互相的结合。我们看经文: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当我们这种微妙的见性生起一种见分的了别功能的时候,假设跟外境是完全不和合、不结合,那么到底它是不跟光明结合,还是不与黑暗结合?还是不与通达结合?还是不与阻塞结合?也是举出了四种情况。

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假设我们的见分是绝对不与光明相结合,那么这个地方就有问题了:能见的见分去攀缘相状的时候,两个没有真正的结合,这样子呢,“性相乖角”。性指的是见分,它是一个心法;相指的是光明相,是一个色法。如果完全没有结合,那么这两个应该是互相乖违,各处一边。各在一边,两个都没有接触。举一个例子,就好像耳根跟光明相一样。这个光明相,耳根根本没办法攀缘,是要眼根攀缘光明。耳根的活动范围只能够听到声音,所以耳根跟光明相两个是完全不能接触的。所以你说你跟光明相不结合,就好像耳根跟光明相一样,“了不相触”。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这样,你的见分连光明相都看不到,你怎么去甄别、怎么去分辨到底它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