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或者是不合啊?你根本没办法判断。所以我们心跟光明相不和合,是不能成立的。
这以下再作一个“结示例余”。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黑暗相、通达相乃至于群塞相的道理,“亦复如是”。
“非不和合”给我们的启示是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去忆念什么东西,比方说你忆念佛菩萨跟忆念五欲的境界,效果是不一样的,它的确会产生作用。你看我们念佛,我们念佛是一种本尊相应法。我们这一念心——能念的心生起强烈的皈依心,“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慢慢进入到这种无量光、无量寿的大功德海,你可以说不和合吗?
我之前也讲过一个公案,这是台湾一个实际的例子。在三义,有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到台北去办事。晚上回来到了三义的时候,突然间整个交流道的灯光全部暗掉,她就听到一种很凄惨的女众哭泣的声音,那个母亲方向盘几乎要抓不住了。这个时候她女儿说:赶快念阿弥陀佛!大女儿念,小女儿也跟着念,她母亲也跟着念。三个人这一念心去忆念佛号,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啪!产生一道光明的相状。这个时候那个哭泣的声音消失掉,高速公路的灯光也亮起来。回去以后就没事了。第二天看报纸,高速公路在三义段,就在她那个时段,发生了车祸,死掉三个人。
其实这三个人,应该她们三个要死掉。她整个生命转变了,为什么?就是那个光明相救了她。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那个光明相救了她。那么那个光明相哪里来的呢?当然是你这一念心忆念佛陀的圣号嘛。如果我们心跟佛号是完全没有结合的,那怎么感应道交呢?阿弥陀佛有再大的功德都救不了你。为什么叫带业往生?阿弥陀佛为什么能够救拔你?就是他会产生影响,他会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我们不能够说,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完全不和合。这也不对。
我们深受外境的影响。所以你看你心中念头,你一天到晚想什么。你心中想的是三宝境,你心中想的是五欲的境,想的是阿弥陀佛的境,大概你未来人生生命的灵动就往那个方向走,因为它对你会有引导的作用。你来生大概会遇到什么人,也跟你的想法有关联。《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你经常忆念某一个人,你跟他生命就容易有交集。你可以说你的心跟境没有接触吗?当然有接触。所以,我们的心是受到外境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够被外境所改变。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地方,十番显见的道理全部讲完。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两个原则:第一个,它是一种不变的体性。我们心要尽量离一切相,尽量不要受外在的境界干扰。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就是不变,守住不变的体。第二个,守住随缘的用。我们这一念心也的确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要亲近一个好的因缘。你看我们这一念心,它会怎么样?它会受熏。你经常去忆念杀盗淫妄,你来生就出现三恶道的果报。你心中一天到晚想五戒十善,你来生就出现人天果报。你一天到晚想四谛十二因缘,你来生就出现二乘的涅盘。你的心经常想到怎么样去修六度万行,你就出现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所以我们这一念心的确会怎么样?随顺染净的因缘而出现十法界的差别因果,有随缘义。所以你要合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两个观念抓到了,你就大概知道在修习菩萨道的时候怎么样调整自己。
不过,要以蕅益大师的意思,不变跟随缘,这个中道是很难抓的。所以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先求摄用归体,先求不变再求随缘,然后以不变应万变。比方说,我们讲非和合跟非不和合,其实你说你要完全做到非和合非不和合,这中道是很难拿捏的。我们一般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