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4 / 8)

上是这样:当你在破恶的时候、当你在忏悔业障的时候,你要去观想是非和合,你的心跟一切法是“不和合”。当你要破恶的时候、你在调伏烦恼的时候,你要观察你这一念心其实没有烦恼,烦恼是一念颠倒生的,当你回光返照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它没有真正染污你的内心。所以当你在破恶的时候,你要用心与外境“非和合”的道理来摄受。但是当我们在生善的时候、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就要思惟:我们的心跟外境是和合的,我们一定要假借环境才能够修行,要借假修真。你说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都不念佛,那你怎么感应道交呢?没有因缘嘛。诸法还是因缘生嘛。所以,当你在修习善法的时候,你要用和合的道理来调整自己。所以这两个“不和合”跟“和合”,在破恶与生善的运用不一样。所以,这个道理你要能够巧妙存乎一心。你要随时把这个中道的道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善加运用,就看你自己怎么运用。

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 分二:辛一、总示;辛二、别明

我们看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

前面的破妄显真,其实只是约着见分,就着六根当中的这个见的功能,来发明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心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中道之义,是一个比较狭隘的见分而已。那么到这个地方佛陀是说,其实不仅见分如此,宇宙万法都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你要善会运用,其实整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切的因缘所生法,都是一种即空、即假、即中,一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圆融无碍的道理。这个地方等于是会事入理,把宇宙的因缘法都会归到我们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前面只是约着见分来发明见性,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其实不只见分,整个宇宙万法都是这个道理。

好,我们看下面的两段:第一个是总示,第二个别明。

辛一、总示

【图二】

先作一个拢总的提示。这以下有四段。我们看第一段。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这个地方是把整个因缘所生的这些相状的内涵说出来。说:阿难!你今天尚且未能明了,这宇宙间一切的万法,姑且用五阴身心好了。就是我们过去由于业力而创造一个人的五阴身心,而这个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浮尘,是幻化相。

我们先解释浮尘。浮尘是一种飘浮在空中的灰尘。它是飘来飘去、可上可下,所以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你看,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不可能每天都很健康,也不可能每天都生病。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生病;今天生病,过几天又好了。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处在一种动态中。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静态的,它是动态的。这个宇宙人生,整个宇宙万法像浮尘一样,它是飘来飘去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它不断在动、不断在动。

第二个,它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个真实的体性。这个我们再说明。如果生死是真实的,那生死就不能消灭了。它只是一种虚妄的相状,它不真实。就好像说魔术师拿一条手帕变出一只兔子,兔子变完以后再把它变成一只小狗,再变成一只小猫。其实就是一条手帕变来变去,哪有真实的兔子?哪有真实的小狗可得呢?也就是说,其实它就是一种业力的转换,所以叫作“诸幻化相”,它没有真实的体性。

那么,身为一个动荡变化而且虚妄不实的五阴身心,它到底是怎么来、怎么走的呢?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的解释是很独到的。蕅益大师把“当处”跟“随处”这两个字发挥出来。他说什么是“当处”、什么是“随处”呢?其实这两个处所是同一个处所。生死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其实这个“当处”跟“随处”,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