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阴”,它的意思就是积聚的意思。比如说色法,它是积聚了五根六尘等十一个法才能构成一个色阴,所以它不是单一的,它是积聚了很多很多的同类的法,而构成所谓的色受想行识。
五阴当中,其实是把这个心法开出了四种——受、想、行、识,等于是在身心世界当中“开心合色”,来指导迷心重的众生能够悟入真如之道,所以叫五阴之法。我们看第一个。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总征,第二个别释。
癸一、总征
看总征。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就招呼了阿难说:阿难尊者!你要知道所谓的真如之道——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之道,它不只是存在于见分而已,其实整个五阴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个如来藏,我们解释一下。前面佛陀讲这个道的名称,都是讲到“常住真心”或者“寂常心性” 。但是从这一科的整个大科,佛陀是习惯用“如来藏妙真如性”来表显这个道的名称,所以我们把这个名称解释一下。
继续阅读
“如”是表示这个道有随缘不变之体,它的体是永远不变的。不管你造善造恶,它永远是清净本然,永远是周遍法界,它不受你的因缘造作而干扰的。这个“来”表示这个道有不变随缘之用,这个道是广大遍满的,但是它会随你造的业而变化。当你造了五戒十善,这个道就显现人天安乐的果报让你来受用;当你能够忆佛念佛,这个道就显出极乐世界的功德让你来受用。这个道本身有不变随缘之用,所以叫作“来”。那么这个“藏”等于是把“如”跟“来”这两个和合在一起,所以叫“藏”。这个道是具足“如”,也具足“来”,所以叫作“藏”。这个“妙”,表示这个道的确是微妙不可思议,因为我们讲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从不变跟随缘这个观念,可以开展出很多很多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所以叫作“妙”。“真如之性”,指这种道理是我们众生本具、不假外求的。凡是你向外求来的道,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暂时的。因为这个道必须是它本来就存在,我们只是把它发现而已。这个道是真实不虚的、是众生本具的、是不假外求的,所以叫作真如之性。
我们这个五阴是变化的。你看,你前生可能是一个蚂蚁的五阴,蚂蚁的色受想行识,你今生转成一个人的色受想行识。这个相状是变来变去,但是这个道理是不变的。以下,我们就从五阴的这些生灭法去追寻它背后的道,来构成我们整个离苦得乐的解脱。
癸二、别释 分五:子一、明色阴即藏性;子二、明受阴即藏性;子三、明想阴即藏性;子四、明行阴即藏性;子五、明识阴即藏性
我们看癸二,别释。别释当中分成五段:一、明色阴即藏性;二、明受阴即藏性;三、明想阴即藏性;四、明行阴即藏性;五、明识阴即藏性。
子一、明色阴即藏性
【图一】
首先,我们看“色阴即藏性”。
这个色就是质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法必须符合两个构成条件:第一个,它有固定的形状;第二个,它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这个花,它一定有它固定的形状,而且你放了花,就不能放其他的,比如杯子,就不能放其他东西了,因为它会产生空间的互相障碍,它有一定的空间。这个叫作“色”。
那么从生灭变化的色当中,我们如何悟道呢?我们看以下经文的开示。
我们分成三大段。第一段,举喻合法。
我们看佛陀先讲出一个譬喻。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