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3 / 8)

复如是。

色法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这以下佛陀用譬喻的方式来加以说明。比如说,有一个健康而正常的人,这个人他有一个“清净”的眼。这个“清净”是说他眼睛没有任何毛病,能很清楚地看到任何东西,叫作清净,是一种没有毛病的眼睛。他依止这个眼睛干什么呢?去观察晴朗光明的虚空。这个虚空也是非常的清净,空空荡荡,没有任何的乌云。那么他用这种清净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得到什么结果呢?是“惟一晴虚,迥无所有”。他看到了整个广大虚空是万里晴空,没有任何的乌云,是“迥无所有”,没有一点的云雾可得。

这一段的譬喻,我们简单地合法一下。这个健康的人,是指的我们健康的、明了的心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什么情况呢?它有一个清净的眼睛。这个清净的眼睛是比喻我们的如如智,我们有一种本觉的真智,能够照了万物,无有障碍。这个晴朗的虚空是表示如如理,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在我们的本来面目当中,我们是如如智照如如理,这个时候是没有任何色法出现。所以我们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是没有色法可得,是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是这么一个“迥无所有”的相貌。这是一种健康的内心世界。这是第一段。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身为一个健康的人,他突然间,可以说是无缘无故,没有任何理由,他产生什么情况呢?“不动目睛。”我们一个正常人的眼睛是有开有合的,打开,合起来;打开,合起来。但是当我们在攀缘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不动,就是专注于某一个境,就是我们的心开始攀缘。身为一个清净的本性它是怎么样呢?突然间,无缘无故,可以说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我们开始认为外面有一种真实的东西可得,所以就怎么样?这个眼睛就开始产生专注、产生攀缘,就向外攀缘,就我们说的开始一念妄动。

这一念妄动以后,“瞪以发劳”。那么向外攀缘、向外专注久了以后,我们眼睛就产生一种疲劳的相状。这个时候他也就失掉了健康眼睛,就是我们的如如智已经失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根本无明的显现。所以讲“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是我们整个生命九界有漏世界的缘起,就从这个地方发动,就刚开始的一念妄动。

继续阅读

“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当我们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了所谓的能所的对立。本来我们如如智照如如理的时候是平等不二的,但是当我们的攀缘心生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能见的见分跟一个所见的相分,就产生能所对立。这个时候,在清净的虚空当中就看到这种狂乱飞舞的花相出现。比如说我们身体比较虚弱的人,蹲下来又突然间站起来,会看到虚空有一些狂花的相状一样。就是本来没有,但是我们感觉到好像有,而且还有一切的“狂乱非相”。前面的狂花,古德解释它是一种微细的色法出现,这个是第八识内在的一种色法。第二个“狂乱非相”,是比较粗的色法,是第六意识所缘的。这个当中包括了内在的四大,所谓的正报的色身;也包括了外四大,就是依报的世界。这个时候,因为我们一念的妄动而产生了粗细的色法。“色阴当知亦复如是”,色法的出现也是这个道理啊。

这段经文我们要解释一下。比如说,我们今天从一个娑婆世界的色法,来生要转成一个极乐世界的色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必须有个条件——这个色法没有真实体性。如果这个色法是有真实体性的,那就不能转变了,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法的。我们本来是一个清净的眼睛去看清净的虚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