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7 / 8)

的交互作用,产生出来。但是它不是从虚空而生,也不是从手掌而生。

这以下详细说明。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假设你这个感受从虚空而来,那么这样子就有问题了:这个虚空给你产生感受,在你的手掌当中产生感受,那么虚空是无所不在的,它既然可以给你手掌产生感受,它也可以让你身体的每一个地方都产生感受啊。那为什么你只有在手掌才产生感受,其他没有感受呢?“不应虚空选择来触”,你不可以说虚空选择性地只在手掌给你感受,在脚就没有给你感受,这不合理的。所以从虚空而来是不对的,因为虚空遍满嘛,它既然给你手掌感受,它也应该给你身体任何部位感受。我们的感受只出现在手掌,所以从虚空而来不合道理。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说是应该是从手掌而出嘛!因为你手掌在那个地方搓摩才产生感受嘛,这个感受应该从手掌出才对呀。佛陀说,假设这种感受是从手掌而出,真的它可以产生感受,就不必等待你两个手在那边互相地摩擦。又者,既然从手掌而出,你两手相合摩擦的时候会产生这种涩滑冷热的感受,那么当你两手分开、不再搓摩的时候,你的感受应该回到你的身体啊。因为你的感受是从手中出来,等到你的手分开了,不再搓摩的时候,感受应该回去嘛。回到哪里呢?回到你的手臂,回到你的手腕乃至回到你的骨髓。那么你的手臂、手腕、骨髓都应该有这种涩滑冷热的感觉,甚至于你可以感受到它回去的踪迹:我的感受回到了手臂了,回到了手腕了,回到了骨髓……,这样才对。

如果你一定有一个感受能够知道它从手臂、手腕出来到手掌,又能够从手掌回到手腕、手臂,那么这样子讲,你的身体里面有一个感受在跑来跑去,有往有来,你何必等到两个手掌去互相搓摩才有感受呢?既然你的感受从手掌而出,你的手掌里面真的有一个感受存在,在身体跑来跑去,那你就不必靠两个手掌互相摩擦,它随时可以出来。但事实上,我们只有摩擦的时候才有感受。你说,诶,我眼睛看到花才有感受。为什么有感受呢?因为你眼睛看到花;你不看的时候,这个感受就没有了。

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感受是一种虚妄。比如说,你这个人很喜欢吃面,你眼睛看到面就有快乐的感受。这感受从哪里来?是从面中出来,还是从眼睛出来?你说面会产生感受,那应该每个人看到面都快乐。为什么他看到不快乐,你看到快乐呢?如果面真的产生感受,真的有感受,那应该每一个人看到面都快乐。你说眼睛看到面,眼睛产生感受,那你不要看面,你看到每一个人都产生快乐,你为什么一定要看到面才产生快乐?

所以,这个感受是虚妄的、不真实的,那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从唯识学上说,这个感受跟福报有关系。你看,你一天当中要看到很多很多的人、看到很多很多的事,如果你大部分的时间都感到痛苦,说明你这个人善业很薄弱,没什么福报。诸位可以试试看。你刚出家的时候,前面半年大概是最难过的时候。因为你大概人世间福报花得差不多了,才开始修行,痛苦感受出来了,所以你来到僧团,大部分是没什么资粮。但是你在三宝这个大福田的地方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发觉你每天每天感受不一样。

我跟诸位讲一个真理。你看我们今天住在同样的地方,住在同样的佛学院,我们吃同样的饭菜,住同样的地方,但是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善业不同嘛。所以这个感受是不真实的,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