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6 / 8)

、用手来擦佛像嘛。你失去了这个道,你就被这个色阴所转。迷者,被色阴所转;悟者,你就能够转色阴入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色法本身没有所谓的对错,问题是你是不是能够从色法当中悟道。佛陀讲得很清楚嘛,它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个就是中道的道理。我们只是当面错过,如此而已。这个地方讲到色阴的真实相。因为我们被表相所迷惑,所以佛陀要开显出真实相。

子二、明受阴即藏性

【图二】

我们看第二段,“明受阴即藏性”。

前面的色阴是一个色法,这以下的受、想、行、识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这个“受”就是领纳。当我们的六根去接触六尘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我们遇到了如意的境,产生快乐的感受;遇到不如意的境,产生痛苦的感受;遇到中庸的境,产生不苦不乐的感受。这个受就是心法的一个最微细的开始。我们看这个受本身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先看第一段。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说我们这个感受。每一个人都有感受,这个感受是怎么来的呢?佛陀说:譬如说有一个健康的人。这个人他的双手双脚、四肢感到非常的快乐,感到非常的安稳,可以说整个身体是非常的调和顺适,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在这种情况之下,“忽如忘生”,他忽然忘记自己身体的存在,而心中是处在一种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的舍受当中。“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是表示我们心中一种如如不动之理;“忽如忘生,性无违顺”,是表示这种如如智。这个时候是能所双亡的一个平等状态,是我们一种真实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没有任何感受出现。就是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

本来是没有感受的,那怎么会有感受呢?“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 这么一个健康的人,突然间无缘无故地就用两个手掌在虚空中互相搓摩。这两个手掌比喻的是根跟尘,根尘的相互的作用就比喻我们一念妄动的产生。这个时候在两个手掌当中,因为互相的活动,就产生了“涩滑冷热”四种的感受出现。“涩”,蕅益大师说,什么叫“涩”呢?就三途的苦受,刀山油锅的痛苦的苦受叫“涩”。“滑”,表示人天安乐的感受。“冷”,表示二乘枯寂的感受。二乘涅盘,冷,枯寂的感受。这个“热”,比喻菩萨那种庄严荣耀的感受。有四种感受,刚好是配九法界的感受。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就是我们那个感受是本来没有的。这个“本来没有”很重要!因为本来没有,所以我们才可以改变。如果我们本来就有色身,那你怎么修行都没有用,因为它本来就有嘛,它是有实体。那么因为它本来没有,这件事就好办了。它是后来才有的,它是因缘生。所以诸法因缘生这个道理很重要。因为“因缘生”,所以我们可以怎么样?我们可以逆向操作,让它“因缘灭”。所有的东西,好就好在它因缘生。它要不是因缘生,你都没办法改变。你今生是这样子,你来生还是这样子,你永远都是这样子,因为它不是因缘生嘛。那就完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感受的,突然间莫名其妙地用手去搓摩虚空,然后才开始有感受。就是要有因缘才产生感受。第一段是作一个总标。

我们往下看。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我们应该从这个感受的功能当中去找它背后的道,说这个感受你从什么地方来?佛陀作一个总标说,这种虚幻的触受不是从虚空而来,也不是从手掌而出。因为手掌在虚空搓摩,虚空跟手掌交互作用——这个根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