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讲】(2 / 7)

;子六、明意入即藏性

好,我们看各别的解释。这当中有六段:第一段,明眼入即藏性;二,明耳入即藏性;三,明鼻入即藏性;四,明舌入即藏性;五,明身入即藏性;六,明意入即藏性。

子一、明眼入即藏性

【图一】

我们看第一段,明眼入即藏性。这个“眼入”,就是眼根当中一种能够见的功能,这个叫作眼入。因为它能入于色尘之中,能够摄取色尘为自己所受用,所以叫眼入。

我们看经文的地方: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首先先说明这个眼入是怎么来的。“目睛瞪发劳者”,这个地方是扣着前面五阴当中色阴的文而来的。前面色阴说,依止清净目来观察晴明之空,这个时候内心“迥无所有”。也就是说,一种健康的人,他依止健康的眼睛去观察这个晴朗的虚空,突然间产生一种“瞪”的功能。这个瞪就是眼睛专注不动。也就是说,他突然间产生一种向外攀缘的心态,而产生一种专注不动的眼睛。这种专注的状态久了以后,就产生一种疲劳之相,就看到了整个晴朗的虚空出现了狂华。他本来是以清净的眼睛观察晴朗的虚空,是没有能所对立的所谓的平等法界。这个时候一念的妄动以后产生了能所,就产生一个能见的心法跟一个所见的狂华的一个外境。那么这个时候“兼目与劳”,这个“目”是指能见的眼入;“劳”指的是虚空中的狂华,所谓外境。这种能所,都是菩提心性当中的一种疲劳的相状。

继续阅读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其实,当我们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时候,是没有眼入可得,是没有这种狂华可得的,那是一念的妄动而有的。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到一念不觉而产生了三细。

这以下说明,外境的刺激产生六粗。

看第二段: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前面是讲三细,这个地方讲六粗。前面是一念的妄动产生了一个能见的心跟所见的境,这个时候心境产生交互的作用。古人说,其实这段经就是讲到两种情况:一者由境牵心,二者由心取境。

首先我们看由境来牵心。因为这个外境的明暗两种虚妄的尘境,就牵动着我们一个明了的心,而引发了六根这种见的功能,而居于胜义眼根当中。这个胜义眼根,基本上在本经当中它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体,它产生的因缘是外境去牵动内心。那么,色心的和合,产生了一种胜义眼根。

“吸此尘象,名为见性。”前面是由境牵心,这个地方讲由心去取境。这个时候再依止这个能见的眼入去吸揽外尘这种明暗的尘象,就产生了这种能见的见性,也就是眼入当中能见的功能就出现了。

这个地方正式说明,眼入这种见的功能是由境牵心、由心取境,心境的交互作用产生的。这个见的功能,其实离开了明暗两种尘象是没有自体的,因为它是由境的牵动才有的。所以,假设离开了明暗两种相状,它这个能见的功能也就不能存在。有外境才有内心嘛,你把外境拿走了,这个时候它能见的心也消失了。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这个眼根,它不是从明相、暗相而来,也不是从根(不是从胜义眼根)而出,也不是从虚空而出。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出处。“非明暗来”是指的它不是他生;“非于根出”指的它不是自生;“不于空生”,不是无缘无故从虚空而生,是说明它不是非因缘生。简单地说,它是“无生”。

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总相,把这个见的功能生起的因缘作一个总标。

这以下就探讨这个见的功能是从哪里来,就各别的解释了。我们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