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讲】(5 / 7)

不能消失,你生命不能改变。它本来没有!它本来没有,后来的因缘才有,诶,这个东西可以改变。所以这个观念是很重要,是迷真起妄,就是“真本无妄,因迷故有”。这个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返妄归真,在对治烦恼的时候,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法本不生。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好,我们看下一段: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这个时候佛陀还是一样问: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这个听闻的功能是怎么来的?真如本性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么怎么我就产生一个耳朵呢?能够听呢?他说:“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我们前面就是耳朵自己把它塞住了,听到嗡嗡的声音。这个动静这种声音,这两种虚妄的妄尘,就会去引发我们一种听闻的、一个明了的功能产生。就是由境而牵心,然后,“吸此尘象,名听闻性”,由心再去取境。心境的和合,以听闻的功能来吸揽动静两种的尘象,就产生了一个耳入。这个耳入,就是一个胜义耳根,一个色心的和合体。此种听闻的功能,事实上离开了动静两种的尘象是毕竟没有真实体性的,它是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的。如是的听闻功能,不是从动静二相而来,也不是从胜义耳根而出,也不是从虚空而生。这是这个总相的总标。

这以下我们探讨它到底是从哪里来,我们各别地探讨。

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这个地方是说“他生”,从动静二相而产生听闻的功能。说为什么听闻的功能,是毕竟无生呢?提出一个问。他就说,假设它从静相而来,那么当动相出现的时候,那你这个听闻的功能就随静相而消失嘛,那你就应该听不到这个动相。这跟事实不符。假设从动相而来,那么当静相显现的时候,你应该随动相而消失,你就听不到静相。也跟事实不符。所以说,我们这个听闻的功能,说是“他生”,是从外境所生,不合道理。

我们一般人都喜欢讲他生。我为什么生气?因为你刺激我。这不对!他不可能让你生气的,是你自己要生气的。是我们自己起颠倒迷惑,然后创造自己的影像,我们自己去攀缘这个境相;然后依止这个境相,自己来刺激自己。是我们自己刺激我们自己的,他只是一个助缘而已。所以说,听闻的功能是从他生,不对。

说是“自生”。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说我自己生起的。说我好端端的自己产生,从胜义耳根产生听闻的功能。其实这不合道理,因为你不假借外在的动静二相的牵动,你怎么听得到声音呢?所以这个闻体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所以自生也不对。

说是“无因缘生”。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说是我为什么能够听得到声音呢?是从这个虚空而生。从虚空而生表示虚空就有这种听闻的功能,那表示虚空它已经不是虚空了。因为虚空是一个无情物,一个无情它能够产生听的功能,那变成有情啰。那这有情无情岂非体性产生混滥?所以这不合道理。

“又空自闻,何关汝入?”即便虚空能够听,那是虚空在听,跟你阿难尊者的耳入有什么关系呢?所以从虚空而生是不合理的,无因缘生也不对。

那么,我们作一个总结: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听闻的功能,其实只是我们过去一种善恶的业力假借外在因缘的刺激所表现的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体当体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当体就是